【告白】給想當「作家」的朋友們:這是一條孤單的路/張渝歌

曾經有個朋友對我說:「台灣的推理就是比不上日本嘛!」 我反問她:「那妳看過台灣的那些作品?」她答不上來。 這是一個弔詭的循環。因為當讀者不買單,出版社也不會願意冒風險推廣台灣推理,造就了出版著作雖然很少,卻必須蒙上水準不夠的不白之冤。我的一位作家好友就因為這個弔詭循環,喪失了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出版機會。 然而,當我更進一步觀察市場,就發現其實台灣的本土出版市場其實非常小,不管是純文學、言情、科幻或是推理,受到關注的機會其實少得可憐。我想原因不僅僅出在國外翻譯文學的強勢,而是在於國內閱讀人口實在太少的緣故。 (試著做一個簡單的觀察:捷運一個車廂內,正在閱讀的有幾個人?) … Read More

看似輕快淡然,卻是如此沉重與深刻…/喬齊安(Heero)

死人是最好的代罪羔羊,他永遠不會反駁。 ------雷蒙.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在這世間上緣分是很奇妙的,有些人會讓你起初內心嚮往,爾後發現「見面不如聞名」;有些人卻能在認識短短時日中就讓你感受到「相見恨晚」,為其談吐、才能所傾倒。張渝歌正是屬於後者這一類人物,一位讓我感到敬佩的年輕實力派寫手。 文壇打滾數年,不時見到「我要創作推理小說喔!」、「這小說不夠格,我來寫一定寫得更好」這類自信言論,但持續關注下來,卻總是看不見這些「大作」現世,對推理迷來說除了莞爾一笑,或許更感遺憾與疑惑,台灣下一代學子中究竟有沒有人能夠繼續寫好推理小說?這在我認識張渝歌後得到了解答。不僅是他性格謙遜低… Read More

電影般風格的青春推理劇/林斯諺

《只剩一抹光的城市》是張渝歌的第一部長篇推理小說,也是他的創作起點。 以推理小說而言,長篇的創作難度是否高於短篇,見仁見智,但長篇要耗費的心力一般說來的確高於短篇,台灣的推理創作者多從短篇開始創作,才進入長篇的殿堂,像張渝歌這樣一出手就挑戰超過十萬字長篇的人,不多見,更何況還是在他二十出頭時進行這項挑戰,可看出他創作慾的旺盛與創作熱情,這是成為成功推理作家的必要條件。 本書以推理小說的類型來說,屬於推理成份稍微稀薄的犯罪懸疑小說,因為主角是大學生的緣故,使得故事整體而言充滿了青春的氣息,對比嚴肅的犯罪小說,呈現出略微輕質化的傾向,被作者定位為「青春偶像推理劇」。 故事環繞在青年林勝平之父… Read More

讀張渝歌《只剩一抹光的城市》/既晴

Ⅰ 第一次讀到張渝歌的作品,是他在推理創作網站「推理夢工廠」的短篇〈寫生〉(2011)。這個短篇以一名畫家的懺悔開場,談到他在年幼時即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份,再加上有慧眼識人的恩師指點,鋒芒畢露、前途無量,沒想到竟然遭人背叛,自此一蹶不振。 張渝歌在〈寫生〉裡運用大量的自述,來描寫畫家深沉、複雜的心理狀態,再搭配台灣傳統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環境,很能夠表現出畫家有志難伸的衝突。但這個短篇的成績不止於此,張渝歌更進一步地使用推理小說的佈局技巧,製造出多重逆轉的戲劇效果。 事實上,受惠於推理譯作的大量引介、大量出版、大量傳閱,本格、社會、冷硬、犯罪、驚悚小說林立書市,推理創作者可以臨摹、學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