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三個職業,剛好涵蓋了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唇的完整旅程。這次我想要帶動更多人記得台灣傳統稻米文化的美好,我想載著親手做的土礱(古早的碾米機),與上次爆米香巡迴全台各地認識的20位農夫朋友合作,讓各地的大人小孩親手推動土礱,把稻穀磨成糙米,把台灣古早時代的美好記憶留在下一代孩子的心中。




碾米用的土礱為什麼很重要?


土礱是古代水稻文明用來碾米去殼的農具,形似石磨,稻穀經土礱輾磨之後,才會脫殼變成可食用的糙米。土礱以竹、木、土做成,可重達數百公斤,用人力、獸力、或水力轉動。土礱至少有 700 年歷史,王禎《農書》、宋應星《天工開物》、徐光啓《農政全書》都提到土礱,除了中國之外,臺灣、柬埔寨、馬來西亞也都有土礱的蹤跡,幾乎遍布整個季風亞洲稻作區。




沒有土礱,辛苦栽種的稻子就無法變成人類食用的米飯。土礱是稻穀脫殼必備器具,像人的心肺一樣重要。農人每天能量的補給是靠米飯,稻子吸收陽光、土地的能量,經過土礱處理之後才能進到人的身體裡,人有了能量後,又能回到田裡辛勤耕作下一季稻米。生命的能量就是這樣在農村裡不斷循環流動成一個完滿的圓,以土礱為心為肺,生生不息,自給自足。






台灣現在還有土礱嗎?


日治中後期,隨著電線杆的腳步推進臺灣各地,電動碾米機慢慢取代了土礱,粗估 1960 年後就再也沒有人用土礱磨米來吃了,現今 60 歲以下的臺灣人幾乎都沒聽過土礱。如果您的爺爺奶奶生長在電線杆較晚到達的山區,他們很可能聽過、甚至親手推過土礱碾米。



台灣的土礱都哪裡去了?


年輕時曾以製作土礱為業的老師傅,目前臺灣僅餘三位,每一位都年逾八十。有在使用土礱磨米的人,可能只剩我而已。現在是我們保存土礱稻米文化的最後機會,什麼都不做的話,十幾二十年後我們將永遠失去它。


我的部落格裡面記錄了三年多來學做土礱、學種稻的心得與技術筆記,想了解土礱更多細節的朋友請參考:http://tainanbu.blogspot.tw/ 。不想讀太多字,想看輕鬆看影片的話,也可以看客家新聞雜誌的報導



我要帶著土礱讓各鄉鎮的孩子親手碾米

讓他們像阿公一樣吃飯

今年下半年,我要與上次爆米香巡迴全台各地認識的 20 位農夫朋友合作,用他們栽種、深具當地水土獨特氣味的稻穀,到訪各個鄉鎮,讓當地的孩子們親手操作土礱,磨出他們當日午餐的米飯。

讓他們記得阿公是這樣吃飯這樣活著,記得我們即將失去的美麗文化。






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

為了知道我們從哪裡來,為了那千分之一的答案


我在紐西蘭、澳洲當台勞的那一年才發現,幾乎每個台灣背包客都遇過同樣這個問題:每次跟新結識的外國朋友說我從台灣來,他們問你台灣有什麼?台灣人說,我們有夜市、我們有人情味,還有什麼?沒了,講不出來。島內旅行多一點的會提到墾丁的海、太魯閣的山,然後?真的沒了。


但是真的只有這些嗎?台灣文化都去哪了?台灣人到國外,都覺得自己很難很有自信地說出來「台灣有什麼」。從台灣人在國外共同面臨的這種困窘,傳遞出一個訊息:我們需要更努力去看見台灣文化,看見自己的家鄉。下一次被外國人問到:「你是誰?你從哪裡來?」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一千個美麗的詞才能組成一個從容自信的答案:「我來自一個,有白沙屯媽祖遶境、有貢寮水梯田、有金山蹦火船、有頭城搶孤、有巴斯達隘、有普渡、有平溪天燈、有抓飛魚的蘭嶼拼板舟、有......(下略991個詞)......對了,還有土礱!我是來自這樣的一個,有豐富文化的美麗小島,她叫台灣。」到時候,我與土礱會覺得萬分榮幸,能給你這千分之一個答案。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

是我們要花一輩子追尋的大哉問


如果我們沒辦法為子孫們保留美好的生態美景,也許未來還有機會投入大量人力與金錢復育;但如果我們沒辦法為子孫們保留文化,未來就很難在生活裡為它留下一塊地方。科技的進步,不該使我們忘記忘記我們從哪裡來。


我希望大家能有機會像阿公一樣吃飯、生活,為自己磨一碗米,流汗之後吃下今天自己勞動的甜美成果,讓流出的汗水能量又回到身體裏`,當一個像阿公一樣的台灣人,在心中留下台灣古早農村的美好面貌。



為什麼要現在推廣土礱的碾米文化?


過去的台灣,人們跟土地相處的關係是圓滿而不假外求的;土礱是一個美好年代的象徵,讓我們記得這個島上曾經純樸且踏實的時光。


這麼美麗的土礱應該要活下去,繼續轉動,繼續為臺灣人磨出米飯。如果現在不開始,沒多久後土礱就只能冰進博物館冷凍成標本,未來子孫們只能從櫥窗裡憑空想像台灣過去的生活,文化慢慢被歷史的洪流淹沒的無影無蹤。


我有一份70分鐘幾乎沒有文字的簡報,可以完整述說那個圓滿而不假外求的美好年代,述說土礱如何幫助稻作農村裡的生命循環流動,述說這一座山、一片田、一墩土礱、一群農夫的圓滿關係。若您有適合的時機、場地、與15位聽眾,我也期待有這個機會說給您們聽;簡報的標題是「我為什麼要做水礱間」。




到目前為止我完成了些什麼?

五年前我就已經向兩位老土礱師傅學習過土礱技藝,是當今土礱最年輕的唯一傳人。

我親手參與過稻米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今年秋稻是我在南庄種第五期水稻;我的手插過秧、撿過福壽螺、割過稻,我拜訪過傳承牛耕的朋友、也在廟埕曬過我自己種的稻穀。台灣僅存三位老土礱師傅,我已經向其中兩位分別學習過土礱技藝,我很可能是當今台灣唯一不到七十歲的土礱傳人。



我也買了爆米香機、嘗試錯誤兩個月後學會製作爆米香,成為 28 歲的爆米香師,每月兩次在清華大學農學市集駐點,使用在地無毒米,現場製作、販售爆米香。今年初夏完成了爆米香全臺巡迴,拜訪了全台 20 處小農種稻的產地,帶著他們的米,到將近 40 所學校,讓孩子吃到在地友善小農米製成的爆米香,並透過「真假麥芽糖」與「真假花生油」的盲測體驗,給孩子在吃甜點之外,也上了一堂味覺教育課。





全台合作的友善土地種稻小農(路線規劃)

上次爆米香巡迴除了本來預計拜訪的16位之外,途中還有許多美好因緣,帶領我結識了預期之外的農友,如朴子莊老師、屏科野保的怡如跟阿強種「有春米」、武陵布谷拉夫、石梯坪舒米姐種海稻米、靜浦 Panay 跟 Uding 種 Cawi 米。算算全臺認識的農友已經超過20位,是這次土礱巡迴的強大後援,能在全臺各地提供友善種植的在地好稻穀。


(其餘農友將會陸續新增)


今年的土礱巡迴預計九月上路,十一月底之前結束。我還在南庄種稻,九月中之後稻子壯了,可以請朋友幫我看田水,讓我去巡迴,但十一月底就要準備收割了非回來不可。因此時間有限,如果認養土礱親手磨米體驗的贊助地點超過30處,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安排了。本次巡迴不一定會環島一圈,端看一個月後贊助者指定的地點,再來連連看,決定如何安排路線。



霧峰孫崇傑

照片右邊的毛哥是稻農,還有一個專業是空間設計。他不考建築師執照,覺得太浪費時間。他的一生跟921 纏綿不絕,老婆是震災中患難相識;霧峰林家下厝震前震後兩次修復都參與了,震前花了大功夫參與測繪,震後幾乎全毀,恰好照著剛測繪完的圖樣重建;後來他是新故鄉基金會副執行長,南投紙教堂是他帶著工頭去日本親眼看著他們拆掉、運回來台灣照樣重建的;最近在台中弄了樹合苑,宛如都市裡一方綠洲。又種稻、又玩空間、又搞市集,不得不說是個很不專心的稻農啊!他種五分地的益全香米,總是到插秧後兩週就不再多費心--霧峰農改場的研究員對他說:「你的田可能我比你更常去喔!」因為放著不管的田,比有噴藥在「照顧」的生態遠更豐富。

中間洪炎峰阿伯,台灣第一批農耕隊,走遍世界80餘國,也是毛哥的農耕師父!


大溪陳添壽

添壽大哥從小就做木工學徒,他現在的正職是做木製樓梯扶手,兼種一甲半有機稻。在他的鐵皮倉庫裡,扶手半成品、各式鑽切機檯;還有稻農設備如穀物烘乾機、碾米機、冰庫、真空包裝機、打田的曳引機,斑斕並陳。木工與稻農一體的工作室。不得不說他還真豪氣,砸錢買設備不手軟。添壽大哥也自己實驗「KKF泰國米之神基金會」倡導的微生物菌液。米糠、黑糖蜜、加上「山上野地的一把土」,養出適合土地的菌液,給飽受農藥催殘的土地轉大人,恢復健康。添壽大哥做有機耕種不過五六年。他想,以前小時候圳溝裡都有魚、田裡都有泥鰍,為什麼現在都沒有了呢?做有機很累很麻煩,他只是認真地想把這些兒時小伙伴找回來。







原鄉體驗土礱?我不太確定

上次爆米香巡迴之旅,許多朋友熱心贊助了原鄉地區國小的孩子,來體驗爆米香味覺教育,我很感謝也很佩服。然而,這次的土礱巡迴精神是「留住我們即將失去的文化」,主要談論的土礱與水稻,是在福佬文化、客家文化中流傳數百年的靈魂,但對原民朋友來說不過是幾十年內的記憶,相較於他們狩獵漁撈的千年˙傳統,就顯得次要。

某些原民傳統雖有旱稻耕作,但其傳統處理稻穀的方法應該與土礱無關。身為殖民者的子孫,如果我帶著土礱來到原住民朋友的傳統領域,對他們的小孩說:「嘿要記得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喔!」那麼,會讓我覺得不太確定──我不敢確定這對我喜愛的原民朋友來說是件好事。


注意:如果您想要贊助支持原鄉地區的孩子,來一場土礱磨米體驗課程,還請您先與部落裏面溝通過,確定他們認為這樣是沒問題的。




資金運用說明


最大宗仍是旅費,包括食宿與交通。上次爆米香巡迴總共竟開了5500公里,這次交通成本就要謹慎評估。土礱傳統的設計並不適合搬運,舊時土礱一旦製作完成,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移動。但為了因應本次巡迴,想開著我的爆米香車載土礱上山下海,另外購置油壓升降設備來搬運百公斤重的土礱上下車,顯有必要。




回饋品介紹




 - 爆米香 - 


爆米香每包重約 100g(比上次小包一點),使用與上次全島巡迴爆米香同樣的嚴選材料、以及臨近地區熟識農友的無毒糙米(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米)。



 - 土礱米 - 


我在南庄種的米,應該會在今年12月初收割,用我做的土礱手工磨成糙米。品種是臺梗14號,不使用農藥與化肥。一個禮盒裡面有 600g 的土礱米兩包。



 - 認養一所小學土礱磨米體驗 -


若蒙惠助 $8,600,您可以指定一所小學,爆米香車改裝成的「行動土礱碾米車」會來到小學裏,讓孩子親手拉動土礱,將稻穀碾成糙米,並看見我操作穀風車將米與粗糠分離,而碾出的米就交給學校廚房煮成孩子今天的午餐,讓他們吃下今天早上自己的勞動成果,讓流出的汗水能量又回到他身體裏`,就像我們的阿公一樣吃飯、生活。


使用的稻穀會與巡迴中結識的各地農友就近購買,若他農事時程允許,也請他一同到校,向孩子們介紹他的米、介紹他如何幫助孩子的家鄉土壤孕育出這樣優質稻米,做為我們回饋給學校一堂最特別的食農教育課程。


這次指定的目的地可以不只是學校。若您的公司行號或社區組織認為本活動精神與您契合,也期待能與您一起推轉土礱,再磨一碗台灣人吃了幾百年的土礱米。


注意:推轉土礱本是農家勞動,需要力氣,所以在校園中參與活動、親手推礱的人,將會以高年級以上的孩子為主。如果您家裡孩子還在念幼兒園,但您也想把這個珍貴的文化送給他,那請先讓我代替孩子謝謝您耐心多等幾年,還有機會的,這件事我會一直做下去。



- 手作小土礱 - 


若蒙惠助 $30,000,我將送上一墩我耗時半月親手製作的迷你土礱,供您收藏。小土礱高約50公分、重約15公斤,以本地紅土、桂竹、青鋼櫟、牛糞為材料,遵循阿里山上太和村葉老師傅的教導方法做成。



最後

我希望這次的活動,能夠帶動大家一起來留住即將失去的美麗文化,讓我們更努力看見自己的家鄉,記得自己從哪裡來。

我希望大家能有機會像阿公一樣吃飯、生活,為自己磨一碗米,流汗之後吃下今天自己勞動的甜美成果,讓流出的汗水能量又回到身體裏,當一個像阿公一樣的台灣人,在心中留下台灣古早農村的美好面貌。下次面臨「你是誰?你從哪裡來?」這一輩子的大哉問,可以得到「土礱」這兩字,成為我們珍貴的千分之一個答案。




本專案已報名參與 農業好點子 競賽

風險與變數

  • 土礱巡迴將在 9 月上路,最慢 11 月底結束。因為要趕回南庄割稻,時間有限,所以今年能承接土礱親手磨米體驗的預約數量也有限,全臺能接受總量大約 30 個約定。滿額之後的邀約,可能要到明年插秧後再過一個月,等秧苗壯一點,我才能赴約了。 稻米仍在田裡還沒長大,12月初收割之後,土礱米才能出貨。所以回饋品的寄送快則12月、最慢明年2月底以前會全部寄出。單只有爆米香的回饋項目可能會提早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