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理解這樣的質疑。
對我們來說,「備光計畫」的出發點,從來不是「賣東西」,而是我們自己想為各種可能性做好準備。這份內容,最初就是我們為了自己和家人而整理的。
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斷斷續續蒐集資料。而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類似議題,我們希望讓這份內容不只幫助我們自己,也能幫助其他人做好心理與物理上的準備。
因此,儘管知道可能會引發議論,我們還是決定將「備光計畫」整理成系統、分享出來,並上架募資平台。一方面支持我們投入更多時間與成本持續更新,一方面也能擴大內容的覆蓋面與可得性。
我們也會依比例,固定捐出部分收入,支持理念相近,且協助我們製作教學內容的國內外公益團體,並公開捐款明細。
底線是:沒有人希望戰爭發生。我們也不認為討論準備就是散播恐慌。
就像準備好滅火器,並不代表你覺得明天會失火。「備光計畫」是為了那些希望在黑暗中,也能點起一盞小燈的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自己與家人的身心安全。因此,我們運用自身在教育、資訊設計與知識整理方面的背景,花時間搜集並整理公開資料,建構出一套能實際使用的準備架構。
我們不是防衛或有官方背景的專業人士,也沒有戰爭經驗。因此在相關議題上,我們主動請教不同領域的專家,提出大多數人會在意的問題、遇到的情境,並根據他們的建議反覆修正內容。
簡單來說,我們的角色不是專家,而是整理、轉譯與更新「專家的意見」,讓一般人能更容易開始準備。
從物資清單到教學內容,我們都經過詳細研究,並清楚標示出處與更新時間,讓每一位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做判斷。
教學內容方面,我們參考了多國政府的民防指南、NGO 教材、網路開放資料,以及香港、以色列、烏克蘭等地人民在危機期間的經驗與紀錄。
情勢追蹤方面,我們會參考各國政府的旅遊警示、撤僑通告、媒體監測資料,以及具可信度的國際指標與非官方民間追蹤來源。
這些內容經過在地化與分類後,我們會以冷靜、理性、溫暖的語氣整理,並標示資料出處與更新時間,避免資訊焦慮,也幫助使用者根據事實進行準備。
我們希望台灣永遠不會發生戰爭,也相信多數人都這麼希望。但就像我們會準備滅火器、為家人和自己買保險、希望住的地方不要離醫院太遠一樣,「備光計畫」是為了「萬一」,做好準備。
近來,越來越多國際與國內媒體都在關注並討論台海情勢。許多民眾也開始想要未雨綢繆,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因此產生了焦慮。
我們認為,備光計畫或許能讓一些人,從焦慮中找到具體的行動方向,也找到一些安定感。
此外,事先做好準備,從來不會是錯事。在這件事上,做白工——希望永遠不會用到——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這是我們設計內容時,非常在乎的一點。也因此,我們自己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分享我們仔細思考後的回應。
我們最不希望的,就是引發人們的焦慮。如果計畫一開始就丟出一大串物資清單,或厚厚的知識手冊,很容易讓人感到手足無措。
因此,我們設計了「分級包」,用不同強度的光,比喻不同程度的準備:從基本的 3 天急難包「微光」,到 30 天的自主行動包「恆光」,每一階段都搭配具體的物資建議與教學內容,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節奏和需求,慢慢準備。
我們認為「一步一步走」,是很重要的事。備光計畫不期待你馬上囤飽物資,而是讓你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什麼」。只要開始了,你就比昨天更有準備——而這,也是心理調適中關鍵的步驟之一。
不會。你開始準備的那一刻,就是最佳時機。現在準備,絕對不會太遲。
比起從來沒想過的人,你已經走在前面了。備光計畫的設計,就是為了幫助每一個人從零開始,依照自己的步調與條件,一步一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行動系統。
如果你有訂閱電子報,我們會每兩週寄出一份提醒與更新,內容包括情勢觀察、物資效期提醒、行動建議更新等,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操心,穩定前進。
不可否認的是,開始準備後,心裡或許會時時記掛,也會感到煎熬——我們從開始整理資料後,便常常如此。
因此,我們希望陪你一起前行。這可能是一條需要長期走下去的路。我們也希望這份計畫,能讓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彼此看見,並彼此支持。
我們不販售實體物資,因此不需要倉儲、物流、自行進貨或出貨,也避免了與時效性有關的問題(如:保存期限、斷貨、配送延遲等)。
相對地,我們提供的是一套「系統性的行動指南」,以電子檔方式呈現。
每個人的需要、已經準備的程度不同,我們設計的準備階段與清單,也會盡量提供多元選項,讓你能依自己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準備。
備光計畫完全是為「一般人」設計的。這套計畫的初衷,是我們想照顧自己和身邊的人;而我們就是一般人。
我們針對的,不是受過特殊訓練的軍人,而是住在城市、郊區或鄉村,日常生活裡不會使用武器的你我。
一般人關心的是,如果真的發生戰事──
🌞 要怎麼確保每天能吃、能喝、能睡
🌞 要怎麼照顧長輩、孩子、寵物
🌞 手機、網路沒訊號時,如何不慌亂
🌞 如果被徵召,家人該怎麼辦
🌞 若提款受限,要怎麼應對生活開銷
我們不只討論生存,也討論「生活要如何繼續」。如果這也是你關心的事,那麼這套系統,也是為你而設計的。
有。我們團隊成員的家中,也有長輩、嬰幼兒與寵物,親密的朋友也有人正在懷孕。這個情況,我們都需要面對,也正在準備。
在「恆光」長期自主生活包中,我們規劃了長輩、小孩、寵物、孕婦四種特殊照顧模組,不只有物資清單,也包含遇到突發情況的備援方案。
我們希望,在你為重要的人和寵物準備的過程中,一步步減少你的擔憂;因為我們自己,也感同身受。
我們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也無法保證「萬無一失」。我們整理的,只是一套你能依照自身情況選擇、調整,並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行動方案的工具與知識包。
這些內容,來自我們對大量公開資料的整理與轉化,包括:
🌞 各國政府與 NGO 的民防、災難應變手冊
🌞 烏克蘭、以色列、香港等地人民在危難中的真實經驗
🌞 國際和在地媒體、研究,和專家的提醒與觀察
每一份資料,我們都會清楚標示來源與更新時間。對於我們尚未完全確定、但認為值得提醒的內容,我們也會標註「請依實際情況評估」,讓你可自行判斷。
未來,我們也將邀請民防、醫療、心理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協助產出和審閱知識內容,由我們統整後,再經過確認修正。
我們不會說「這樣就一定沒問題」,但我們相信──比起沒有準備,能有一個架構開始著手,是更好的選擇。
如果你對任何內容有建議或專業指正,我們非常歡迎你來信交流,讓這份計畫變得更實用,並持續幫助需要的人。
我們之所以提到這些地方,是因為他們都經歷過我們想要避免的情境——而我們希望從真實經驗中學習。
例如,烏克蘭的許多平民,在戰爭爆發前幾天、甚至當天,才驚覺自己所住的城市即將成為戰區,卻不知道該帶什麼、逃去哪裡、如何照顧家人。
香港,則在數年間的動盪中,讓許多人學會如何建立通訊備案、保護身體安全、準備緊急現金,以及設法與親人保持安全聯繫。
以色列則長年處於高度警戒狀態,其民防訓練、避難機制與日常生活的結合,也提供了許多實際可參考的做法。
我們關心他們,也同時在思考:如果我們有一天也遇到突發情況,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驗中提前學會什麼?
我們真心希望這些知識永遠不需要被用上。
但如果真的需要,我們希望我們和身邊的人,不會手足無措。
我們的立場很簡單:我們愛我們所在的這塊土地,也愛生活在這裡的人。
備光計畫不鼓吹戰爭、不散播恐慌,也不支持分裂與對立。我們相信:準備,不代表期待;討論,不代表鼓吹。
我們繫安全帶,並不是因為希望出車禍;買保險,也不是因為期待意外發生。
我們知道,這樣的議題可能會挑動某些敏感神經。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想做我們能做,也相信該做的事。
畢竟,不論政治立場,如果真的發生戰爭,我們都希望這塊土地上的人,能多一分準備、多一些照顧彼此的能力,也多一點生存與生活下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