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臺灣」計劃内容

以下為計畫簡介的視覺版本:

如欲深入了解計畫詳細內容,您可至頁面的最後取得完整的論述文。

若要簡單地說明「走過臺灣」的初衷,那就是希望能延續並拓展齊柏林導演的名作「看見臺灣」。在我們看來,齊導演的作品將臺灣的美(與脆弱)同時呈現在臺灣人與外國人眼前,而我們則希望延續這樣的臺灣記述-「用鳥的高度、雲的視野『看見臺灣』」,再從臺灣身分主體的角度,向世界提出另一種觀看的視角。我們相信能在劇烈變動的環境與當前的臺灣人身分定位中,找到共同的解決方案。

齊柏林導演藉由「看見台灣」這部電影所要傳達的,我們希望以「山徑」的方式繼續追尋-一條從北到南跨越整座台灣島的山徑。


*脈絡

從開始至今,我們已花了三年的時間為計畫建構出一個紮實的基底,好讓我們能在穩固的基礎上將計畫向上拓展。這個基礎包含以下事項:

  • 在一位法籍臺灣研究專家指導與協助下完成之三頁法語論述文,內容涵蓋詳細的計畫說明,另請兩位專業譯者分別將之譯為英語與中文版本。
  • 為了能更迅速地掌握核心概念,還請了一位臺灣插畫家製作出計畫的視覺版本。

以下圖示為目前已完成事項在過去三年的時間軌跡:

現在正是將上述計畫付諸實行的時候,從「山徑」為出發點,先是在台灣內部尋得中繼者,再逐漸向外擴展,為此我們希望製作這部影片,以期觸及廣大群眾,讓理念得以散布至整個台灣社會。

事實上,在2022年和2023年期間,Leo能夠與許多協會見面,尤其是登山協會(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台灣生態登山學校,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他發現其中許多協會都在努力提高台灣人對他們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認識(請參閱所提到協會的網站)。和廷斌一起,他們意識到協會生態系統已經非常密集,唯一缺少的就是將這些協會所持的理念推廣到全國的意願。

確實,像廷斌這樣的人已經有很多,他們帶領著許多年輕人去探索大自然,並尋找他們身份的一部分。

雖然走過台灣計畫主要針對青年人,但帶孩子們登山可以從小培養他們對環境和與大自然的聯繫的意識,就像這裡一樣,在冬天小朋友的營隊。

在戶外上課可以找個舒適漂亮的地方,用較自在愉快的心情來上課。所以有人躺著並不是累,而是放鬆。

不管在台灣、中國或是其他地方,原住民對待環境的態度與現代社會不同,我們可以透過學習他們的傳統和智慧來更加現代化。

上述活動提供了一個折射走過台灣全國性計畫一部分的預覽。關於整體計畫的視野,請參閱頁底文字。 

*目前的目標

為了在台灣推廣上述計畫,我們將與夢想動畫(https://moonshine.tw/)攜手合作,由夢想動畫負責製作一部片長約兩分鐘的影片,說明計畫緣由與概念。這次與夢想動畫的合作計畫需要一筆資金,因此我們希望以群眾募資的方式籌募經費。確實在2022年和2023年,Leo在台灣並與許多協會、機構、個人等會面,他試圖在其中尋求支持來推動這個項目。不幸的是,他意識到文化差異使得對他的項目理解變得困難。因此,他希望與夢想動畫一起製作一部視頻,以更清晰地闡述他的想法。他同樣希望這段影片可以被多次觀看,進而分享他對台灣未來的希望,並激勵公民們積極參與他在專案中所提出的理念。 夢想動畫接受以150萬至180萬台幣的價格製作這段2至3分鐘的影片。因此,我們要求1百萬,以獲得約2分鐘長的影片。


團隊成員:

Léo Gaillard/高亞立: 專職工程師,曾經在臺灣度過4年美好的研究所時光。

胡耀榕: 兼職中英文翻譯,默劇演員。耀榕和 Léo 一起在台灣探索了許多美不勝收的地方,深入山林(南湖大山、大劍山等)、下探溪谷,並完成了多次便車自由行,這些經歷可說是此計畫誕生的緣起。

Stéphane Corcuff/高格孚: 曾因研究及工作而在臺灣待十多年,研究專長為臺灣兩岸地緣政治。高格孚為目前為止極少數支持此計畫的研究專家,計畫中有些想法來自於他。

Harriet Bond: 專職英法文翻譯, www.harrietbondtranslation.com. Harriet 是耀榕和 Léo 於法國相識的朋友,同樣關心各項環境議題。

吳培綺: 插畫家www.peichiwu.com培綺是耀榕和 Léo 於 2014 年在台灣認識的朋友,也曾一起加入台灣山野探索之旅。目前居住於澳洲。

詹文碩: 專業法華英口、筆譯者,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深愛台灣。

鄭廷斌: 就像Léo一樣,廷斌相信是時候讓台灣思考自己的身份,特別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來他帶領年輕的台灣人去山上的原因。


如對此計畫有任何建議、疑問或想法,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聯絡方式如下:Léo Gaillard: leo-gaillard@hotmail.fr / line id: gaoyali13004 (我的中文沒有很好,但我會盡力回覆); 胡耀榕: trancy505@hotmail.com




在台規劃「壯遊遠足徑」(GR)之地緣政治論述


台灣與世界:共同的命運


台灣人之認同議題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台灣作為政治實體的建構,並非完全基於其本身利益之上:該島始終是外國勢力競相掠奪的標的。從歐洲人、漢人、滿人、日本人,以至於最後到來之蔣中正黨人,無一不是利用當時台灣本土政權的付之闕如,趁機將之納入其統治之下。有鑑於此,過去數十年來台灣人民不斷探討其身分認同與國家定位,試圖跳脫受制於人的歷史框架,重新掌握自身的命運。

強鄰中國對台灣施加的外交與地緣政治壓力,讓台灣人有了同仇敵愾的目標,顯然強化了他們作為島國島民的身分認同。在此同時,儘管中國文化對台灣文化深遠的影響延緩了此一趨勢,但從全國民調中逐年攀升的台灣人民族認同,仍可看出此趨勢的持續增長。鑑此,若指望有朝一日以平和的方式建立台灣自己的國家,尋求台灣身分認同的共識,應是第一項挑戰。不可諱言,一個國家及其認同的建立,乃與其所在之土地,亦即其國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既然如此,台灣也應回歸強調國土這項國家的構成基本要素。如今台灣地圖作為台灣意象的頻繁出現,恰恰反映了過去台灣認同長期被壓迫的事實。


全球生態環境之議題

在台灣正視其命運的同時,全人類也因為地球進入人類世,而得面對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課題:人類遭逢環境的劇變,必須在生態環境層面覺醒、振作,以確保己身和全球生態體系的存續。當前生態意識的蓬勃發展可謂有目共睹,但無論是來自民間團體、非營利組織或學術界的作為,均相形凸顯出所有國家在環境政策上的不足,及其面對迫切危機無法提出真正良方的窘境。在此同時,環境議題對全球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依然是陌生和其日常脫節的。全球在環境議題上的意見分歧,恰恰意味著政治缺口的存在。若有國家願意長驅直入,投入相應資源以謀求重大生態環境目標,承擔填補缺口的重擔,便可佔據該政治場域,吸引其他國家爭相追隨仿效,以響應在選民心中逐漸紮根,並且蓬勃發展的生態意識。然而,在眾多裹足不前的國家之中,究竟哪一個能面對挑戰踏出第一步?……難道是台灣?台灣這個過去常被動接受外來影響其命運的國家,能否一石二鳥,將其對自身認同的追求與全球生態環境意識覺醒的努力相連結,從而擺脫往常那背負沉重包袱,只能受制於人的歷史束縛呢?


台灣與世界命運的交會-一個標誌性的軟實力計畫

在其國族建構的進程中,台灣可依恃其多層次的軟實力,自立於龐大鄰國的勢力範圍之外:台灣是全球空前倚賴的電子製造業重鎮,是中華文化完整留存的所在使其面對中國擁有論述上的閾境性,世界馳名的珍珠奶茶也源自於當地,台灣電影更常常入圍國際電影節並且獲獎無數,而台北101大樓亦曾是台灣尖端科技的表徵,嶄新的原住民政策以及多元成家婚姻平權法的通過也在國際間造成迴響,近來又有對抗武漢肺炎新冠病毒防疫的傑出表現。以上種種具象徵性的成功,在在使得台灣正發明一種抗壓的新權力型態。

台灣本島六成的地域海拔超過一百公尺,第一高峰玉山更高達海拔三千九百九十五公尺。福爾摩沙群山之美讓人為之讚嘆,所幸尚未遭受人為過度開發,仍保有其原始山林樣貌。此外,以山林為原鄉的山地原住民,無論是現仍長居其中,或暫時搬離山區欲返鄉者,皆仍保有與土地深厚的心靈聯繫。台灣何其幸運得以同時具有美麗的原始山林以及與之擁有數千年以上聯繫的原住民。時值進入人類世的年代,這種人親土親的聯繫造就某種跨越疆界引起共鳴的大自然普世語言。試想,若能參考法國「壯遊遠足徑」(GR)的制度,在台灣打造一條類似科西嘉島 「GR20 南北縱走路線」(GR20 Corse)的自我實踐與超越路徑;這何嘗不是一個機會,在台灣創造一個兼具環境與認同雙重意義的象徵符號,同時更進一步實踐對原住民的轉型正義,也能使該路徑成為一場串起文化、空間與歷史的宏偉旅程。


初步規劃與構想

台灣同時兼具優秀的科學研究能力、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愈趨公開透明且參予式治理的民主社會。相較於一些其仍無法參加的國際組織之緩慢步伐,擁有上述優點的台灣可以超前佈署進行,讓本土與國際人才、機構共同合作參與這項創新的跨領域計畫,提升全球集體智慧以促進人類世的永續發展,讓該島國成為引領世界發展模式的先驅。

打造這條貫穿台灣南北的「壯遊遠足徑」,可成為設置沿著該路徑地域形成的新國家公園之第一步,進而確保台灣群落生境的永續發展,讓全島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際典範。而該環境空間的管理也可以限定交由原住民進行,由其組成相關治理委員會。如此一來,原住民原鄉土地回歸的棘手問題,也可以初步藉由土地治理權而非所有權回歸的方式來獲得緩解。

對於年輕世代來說,完成「壯遊遠足徑」可被視為某種過渡儀式或成年禮,使其更加認識國土並與之產生連結,象徵其正式加入島國的生命共同體。而國軍若能吸引招募到這樣一群熟悉山川,與土地有連結且身強體壯的年輕生力軍加入,又何嘗不是國土、國防、國家安全之福?

正如同「矽谷」是所有尖端數位科技工業的聚落,台灣或許應規劃成立「碳谷[1]」,將所有再生能源、廢棄物處理、永續農業和循環經濟等,目前正在全球進行研發試驗的相關科技工業研究統整聚集在一起。屆時台灣經濟將受益於前述研究中心所開發出的新科技應用與創新想法,並藉由它們進行升級轉型,達成名符其實的「綠色(生態環境)新政」(Green New Deal):在永續發展的框架下振興經濟,再創高峰。


結語

若以一科學意象比喻,台灣在此計畫中便猶如一封閉系統,進行以全島為範圍的實驗,使之成為全球永續發展的模型、典範,之後更可以在世界各地複製或調整運用。

台灣作為一相對年輕的國家,其未來是開放擁有無窮潛力的,不若其他歷史悠久的國家,儘管擁有厚植的國家認同,卻往往因耽溺於過去,而難以在全球環境議題上決意向前,選擇和全人類共享更為永續的未來。

在此同時,世界上對環境議題嚴重性有高度認知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尋求變革邁進的意志高漲,早已跳脫國界的制約。

藉由啟動諸如「壯遊遠足徑」等前瞻性計畫,台灣不僅將展現一賦予全球希望的永續發展模式,也必能吸引當前最關心環境議題的全球優秀人才,進而在世界各地繼續散發良善的影響力,同時也讓台灣人的命運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1] 碳(Co)是有機生命體的必要元素,進入人類世應轉變賦予其正向的社會意義。



風險與變數

  • 無可諱言地,基於種種像是臺灣當前敏感的地域政治處境等原因,此計畫在執行面上將有相當多的挑戰與風險,但不可否認的是,臺灣的民主政體給予此計畫寶貴的發展空間,讓民意有機會被採納、執行,因此,這樣的挑戰與風險不僅只攸關我們的團隊,更攸關那些認同我們的想法,並願意一起嘗試的臺灣民眾。
  • 現階段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讓人看見並認同,此計畫能為某些現有的臺灣議題帶來解決方案;而隨之衍生出的風險,則是如何有效率地呈現計畫,和能否在臺灣政治生態中找到合適的推手。
  • 目前預計和夢想動畫合作,若募資失敗,則不會有後續的動畫製作。
  • 如對此計畫有任何建議、疑問或想法,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聯絡方式如下: Léo: leo-gaillard@hotmail.fr / line: gaoyali13004 /+33 769178858(我的中文沒有很好,但我會盡力回覆) 胡耀榕: trancy505@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