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給想當「作家」的朋友們:這是一條孤單的路/張渝歌

曾經有個朋友對我說:「台灣的推理就是比不上日本嘛!」 我反問她:「那妳看過台灣的那些作品?」她答不上來。 這是一個弔詭的循環。因為當讀者不買單,出版社也不會願意冒風險推廣台灣推理,造就了出版著作雖然很少,卻必須蒙上水準不夠的不白之冤。我的一位作家好友就因為這個弔詭循環,喪失了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出版機會。 然而,當我更進一步觀察市場,就發現其實台灣的本土出版市場其實非常小,不管是純文學、言情、科幻或是推理,受到關注的機會其實少得可憐。我想原因不僅僅出在國外翻譯文學的強勢,而是在於國內閱讀人口實在太少的緣故。 (試著做一個簡單的觀察:捷運一個車廂內,正在閱讀的有幾個人?) 《只剩一抹光的城市》曾在BOOK11電子書城出版過,當時的編輯對我說:「電子書,能賣超過十本就不錯了。」 但令我意外的是,這本作品竟然一路竄升到排行榜的第一位,甚至贏過瑞典作家拉許.克卜勒的暢銷小說《催眠》。同時,我亦將這本小說改編成十三集的電視劇本,參加文化部的電視劇本創作奬,榮獲佳作。 接連的肯定讓我對這個故事懷抱希望。我不但積極聯絡影視公司,也開始尋求實體出版的機會,果然有間出版社的主編表示有興趣,但不幸的是,最後卻被經銷商否決。除此之外,原先表示對劇本有興趣的柏合麗娛樂傳媒集團,因楊登魁先生去世而解散。半年後,BOOK11公司也面臨財務危機,就在書款結算的前一周,竟然宣布倒閉。 在電子版權賣斷的狀況下,白象文化的總監跟我說,如果沒有資金自費出版,有沒有興趣加FlyingV的募資計劃呢? 至此,我的第一本書終於有了實體出版的機會。 海明威曾說:「初稿是屎。」 能夠出版固然可喜可賀,不過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更多的壓力,包括錯字、斷句、語意等各種疏漏,作家都必須要為自己的作品擔負起責任,而不能只是仰賴編輯的校稿。刪去不合理的段落,補足不完備的情節,綜合考量各方讀者試讀後的建議,一次又一次地修稿改稿,實在很難承認這是一個愉快的過程。 每一次的修改,我都會在心底問自己,這是「這個角色」會說的話嗎?如果我不尊重這個角色,她就不會真的活過來。 而當她活過來的時候,我也才真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