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甚麼發起募資?

  • 目標

今年三月,我即將參加第21屆於德國科隆舉辦的「世界商業論壇 (World Business Dialogue)」,並希望能透過這項計畫募資來回機票及論壇報名費,約NTD27000。

                                                                 

還記得小時候,我看了一本繪本《花婆婆》。

在她仍是個女孩時,曾許下的三個願望:到很遠的地方旅行,住在海邊,以及讓世界變得更美麗。後來,我和她一樣,來到了二十出頭的年紀,並且即將再度出走。這一次,我將展開迄今最遠的旅程:德國科隆。                       

越走越遠了,但我的理由依然簡單:「出走,是為了回家,然後讓在乎的人事變得更美麗」。而我在乎的,是人文。對我來說,文化是根本,而藝術是提出問題的媒介。 我很幸運能有機會挑戰,並且改變。

從得知要去德國後,面對來回機票以及論壇費用這筆不小的金額,我和同行友人積極尋找獎學金,但由於教育部的補助限於學校,因此無法申請。後來,我們想到了FlyingV。在提募資前,我們思考很久提案的理由為何。對我來說,這並非單向的資助,而是開啟獨自一人以外的可能性,進行雙向的交流。

此趟德國旅行可分為兩部分,前一周參加論壇,結束後還會於南德多留一周,走訪博物館與古建築。而我們所要募資的,只有針對論壇。                                                                                         

首先是通往論壇的門票:來回機票以及報名費,這部份希望於募資達成。其餘全程兩周住宿費和其他花費(食、行),前者來自我先前打工的存款,後者則十分感謝父母親的資助。

因此,在計畫的最開頭,除了一路上協助我參加論壇的人以外,我還想謝謝看到此處的你和妳。不論您是否決定繼續看下去,至少在點進這個頁面的那刻,已經有一個新的改變正在萌芽。 

以下,我將先簡短介紹自己,接著是論壇內容,以及我報名論壇的原因和後續規劃。

那麼,我是誰?

我是陳德娜,目前就讀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四年級,兼修亞洲藝術學程。熱衷於文學創作、藝術推廣以及文化保護。過去曾在新創公司文化銀行、台南奇美博物館以及學校藝文中心實習和工讀,並在2017年於北京大學交換,修習歷史與藝術學院課程。

所以,這是什麼論壇?

  • 世界商業論壇

    每年3月中旬由德國科隆大學主辦,為全球最大的學生論壇。歷屆講者陣容堅強,有知名企業家、新創者、政治人物或科學家。論壇從2000多份申請中,選出300位來自各國的代表。並每年針對一個特別議題,共同討論最新的科技與商業模式。
  • 年度議題:Digital Organization

2018年,我們即將討論的是Digital Organization (數位組織)。    

有關數位組織的定義,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千百種。而隨著時代變遷,在21世紀,「數位」一詞也像是萬靈藥,成了想要轉型成功時必須的要素之一。 不可否認,這是趨勢,而這帶來的除了機會,同樣也有挑戰。        

我的理解是,這其實反映出了進行數位轉型的重要關鍵:重構商業運作的過程。 

只有在重新思考產品接收者是誰,以及企業究竟想要傳達甚麼給客戶的情況下,數位才可以被妥善的利用,在概念以及實際操作上整合於組織之中。在過去,商業是為了滿足需求;在現在,同時也是形塑生活方式的一種。                                                      

針對Digital Organization,論壇提出五個面向,討論不同要素所扮演的角色:

  • 我將在論壇中參與甚麼活動?

那麼,在了解年度議題後,我們將如何進行討論呢?

Creation Lab 此次論壇與六家企業合作,他們分別提出一項待解決的問題給三組學生隊伍,而每一小隊由六位不同領域的學員組成。在短短三天內,小隊需提出可行方案,並且競賽。

由於我很幸運的被選入參與Creation Lab,因此論壇前三天皆以此項活動為主,但確切的合作企業與內容到開幕式才會宣布,目前仍不曉得。

講者名單(僅列出部分,詳細請見官網) 這次還是一樣很豪華!論壇請來55位各界人士,從醫療保健、能源開發、交通運輸、創作平台到技術公司皆有。在論壇的最後兩天透過演講與對談,一同討論何謂數位組織。

可是,我為甚麼選擇報名一個商業論壇?

看完以上的敘述,您或許還是納悶:為甚麼一個沒有商業背景的歷史學系學生,會想要在畢業前,跑到德國參加世界商業論壇?

接下來,是關於我過去的經驗,能讓您更了解我。而正是過去的經驗,使得我認為這個決定非但不突兀,反而十分重要並且合理。  這五點,是我在論壇中看到的學習之處,也是我報名的動機。

以前的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會到德國,參加世界商業論壇。上大學前,我總認為如果想從事藝術或文化事業,那麼商業是不重要的。                                                     

                                                           

但是,在高中時,我第一次從公民老師口中聽到「藍海」的概念。                          

那時我很興奮,想著有一天要做到,卻不知如何開始。有人說,在資訊快速流通的高度競爭下,藍海並不存在。因為一旦有新事物出來,馬上就會被複製並且取代。但我認為,藍海所要保持的並非市場長久的獨特性,而是在了解現有想法後,提出優於過往所習慣的辦法,並且被大家接受,然後願意一同進行長遠的發展。                                                                                                                                                                                                                                        

大二,我進到一間新創公司「文化銀行」實習。   在那裏,我看到了一群比誰都在乎文化,並且實際付出行動的人。他們追求的除了是文化存在的證明,更是找到繼續讓文化保存於生活的方法。而要達到目標,便必須讓傳統文化重新回到商業之中。因為一旦有了需求,那麼供給方就不會被淘汰。 

所以他們除了走訪台灣各地的傳統技藝師傅,記錄記憶和技藝。更像銀行一樣,將所有資訊匯集,讓需要使用的人得以提取。於此同時,也積極思考要如何在傳統框架下,改用當代素材,以貼合長遠的發展,例如環保天燈的研發製作(很酷的他們正在募資哦!)。                           

我開始意識到,如果將商業看成提出/創造需求,並且進而滿足所需的循環過程,那麼良好的商業模型便不該是藝術與文化發展的阻礙,反而應該成為推進的手段之一。更擴大的來說,對於任何希望可以長遠發展的事業,包括環境、能源等,都可以有好的商業模式一起獲得雙贏的結果。     

                                                                 

然後,有一天我看到了:Tree Planet。                                              

這是一款由韓國所發行的app,他們透過遊戲讓種樹變得有趣。特別的是,使用者在軟體內所種出的樹,會對應到現實世界。而遊戲中所置入的品牌贊助,正是讓植樹這項昂貴花費的事情,得以實體被完成的資金來源。他們使用了正確的手法達成正確的結果。他們利用虛擬在時空上的自由、廣大的觸擊率,以及人們對遊戲的積極性,成功引導到環境惡化此一嚴肅且龐大的議題上,並將改變由虛擬帶到現實世界。          

                                                            

大三下,我到北京大學交換。 對我來說,跳脫舒適圈的這半年十分重要。

首先是課業之外。在偌大的中國,不論是校內,還是旅行的路上,我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面對事情時會採取相異的解決辦法與態度。這種差異讓人衝擊,但在靜下心思考後,卻也讓我了解自己該做的並非強加價值觀於他者之上,而是要了解差異,並且尊重。

差異其實是珍貴的,這讓我們之所以獨特,並且有機會從溝通之中,發掘新的可能。

在校內修課方面,我選修了「藝術管理學」。課程上,小組針對了超微型當代舞團「陶身體」深入調查,最後提出未來發展方向建言。透過實際案例分析,我了解到組織的重要性。原來一個良好的組織設計,能對未來長久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一個結構有問題的組織,就算有極優秀的內容,卻可能面臨曇花一現的困境。        

                                                              

北京回來後,我到奇美博物館的展示教育組實習。在實習過程中,除了擔任特展的解說員,協助教育活動進行外,還有一項工作:撰寫粉絲專頁上的看展攻略。

自2013到現在,FB專頁已經有13萬的點閱人數,每篇的點讚率看下來平均也有100上下,並且時常有熱門貼文能達到千以上的讚數及百次的分享率。而會有這樣的成果,除了小編們的用心經營外,從內容上也可以看出頭緒,也就是貼近生活。

以往大眾所認為疏遠的藝術作品,在熟悉藝術史以及大眾心態的小編們腦中成了結合的契機,進而讓觀者產生共鳴。而有了好的產出後,更是利用數位作為手段,有效地針對不同客群,達到淺移默化的影響。而館藏與展覽的線上數位化,更是能提高對觀眾的吸引力。

數位加速傳播,藝術需長期培養,但兩者在此並不衝突。如果說使用數位是為了更好的吸引大眾的參與,那麼最終所期望的還是將人帶到數位以外,站到藝術品面前。在這樣的互動下,數位和藝術的價值得以最大化的被發揮出來。

其實,在看到年度議題之前,我從未聽過「數位組織(Digital Organization)」。

但若將二者拆開,那麼便是我所熟悉的Digital與Organization。當下,我的腦海浮現一個想法。                                                              於是,我鼓起勇氣送出申請。過了一個多月,我收到封信。

 回來,然後呢?

  • 「飛到德國,參加完論壇,然後呢?」                                                        

從去年準備申請開始,這個問題幾乎每天出現在我的腦海裡。目前,我的想法如下:

「藍海」怎麼達到?                                                                          

面對高中時的問題,現在回答還是覺得帶著小朋友穿大人鞋的稚氣感。但至少,如今比以往更知道如何開始。

首先,必須誠實面對透澈的自己。然後,才能去傾聽並了解不同的意見。

如果兩者差異很大,那樣很好,因為創意來自於彼此之間的差異。而有了創意,才能改變現狀。

於是,短程計劃先於論壇中學習理論與國外實際經驗,接著回台後於回饋期和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回饋期結束後,在整理期時綜合學習到的事物,並且進一步找相關資料來看長程計畫則在六月畢業後,由於時間比較充裕,在找工作的同時,也進入主動期,希望能訪問業界相關人士,聽聽台灣的現況。最後,則是進入職場,把理論化為實作。  

人文∞數位

  •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數位時代,我想做藝文推廣                      

然而,若要真正深入,這是件緩慢的事。 

「為什麼去德國?」「去參加商業論壇。」「你??」和朋友提起時,這樣的反應是最常見的。

因為在他們印象中,過去我所參加的活動類型與在校修課幾乎與人文相關。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從校內藝術季的創作、實習時的場域,到藝術史或策展課程。

但我想,如果可以妥善利用數位組織,有效擴展觸擊率、接受度以及組織本身運作的效能,那麼數位化並不會是緩慢的終點,最終我們反而能以更好的條件,回到對人文本身的關注。而過程中的「了解,提問,統整,並且試圖以全觀的角度看事情」,正是我於歷史學系四年以來所獲得的最大收穫。        

在數位化的時代,迅速是特徵之一。然而,當數位遇上需要長時間積累的人文,不應互相牴觸,而是要互相加乘。而這,也是我在論壇中,即將要思考的最大課題。了解為什麼快,然後才能慢。

套句不老男神金城武的話:  

  關於回饋

謝謝您,閱讀到了這裡。若您有意願資助,以下有九種方案可選擇。

【謝謝您的單純贊助】150元
【德國寄出的明信片一張-1】200元
【德國寄出的明信片一張-2】250元
Haribo小熊軟糖250g】【Florena護手霜100ml】300元
【論壇完整筆記一份】800元
【一對一分享(或十人以下)】1200元
【一對多分享(十人以上)】3200元
【協助2019世界商業論壇報名】3000元
【組合價:德國寄出明信片+小熊軟糖/護手霜一份】480元

*以上贊助者,皆會依姓名筆劃排序列於網誌文章。

  • 影像來源                                                                                                       

【封面圖片】google, eventbrite                                                                                       【專案影片】及【心智圖】論壇官網 

                                                                                

 

風險與變數

  • 【明信片寄送】為了預防信件寄丟此一不可抗力因素,每份明信片寄出前皆會拍照記錄。
  • 【分享會】由於就讀學校位於台北,因此若有台南部分的需求,無法馬上舉行於返台之後,懇請見諒。若您願意贊助,那麼我會再寄發email與您討論時間以及地點。
  • 【論壇筆記】由於是否會參加工作坊抑或者是企業參訪等事項目前尚未確定,因此確切的筆記內容仍需依論壇安排活動為主。但原則上只要是論壇內所討論的想法,皆會納入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