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共生手冊內容公布!!!!

各位前輩、夥伴大家好:

首先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沒有你們,就難以讓更多人的有機會看見228。

在此,跟各位報告手冊進度。若您喜歡這樣的內容,也覺得值得推薦給更多人,希望您能幫我們多加宣傳!

-

第五屆共生音樂節專書,將以Mook(雜誌書)的形式呈現,分成四大章節闡述:

〈專題:帝國凝視下的1920年代〉
這是一個殖民的年代,也是一個現代性建構的年代。
當時,除了有建築與都市計畫這種「看得見」的創造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見」的傳播,諸如思想、政治參與、生活風格等的形構。同時,在這種缺乏主體的現代性下,知識分子們從中產生了「自覺」,進一步將「台灣」從一個地方性的名詞,轉喻成為一個帶有認同與情感連結的共同體概念。

〈特別報導:1947血染二二八〉
1947年2月28日,長官公署前惡意掃射和平請願民眾的子彈,除了使民眾傷亡倒地外,也同時敲響了日後事件的喪鐘。肅殺的幾個月裡,青年、女性、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人,以各自的角度參與、涉入了事件;而當時各種不同方式的記錄,提供我們了解二二八的不同面向。
這場衝突是全面的,受難者失去性命,倖存者被剝奪靈魂,整座島自此被決絕地壓制,揮散不去的陰影如鬼魅一般,至今仍舊籠罩台灣。

〈封面故事:尋訪檔案之路〉
白色恐怖,彷彿一則無關痛癢的歷史名詞,但它確確切切地發生過,而且是許多人生命中不願再提及的一段沉痛過往。然而,在多年噤口的歲月,以及政府刻意地沉默與隱蔽之後,我們何以得知?
主要仰賴親歷者或家屬的口述訪談,憑藉記憶,拼湊出被遺忘的那段日子;又或者,藉由查找政府開放的戒嚴時期檔案,一點一滴依圖索驥地尋求真相。藉此希望能多了解一些這座島嶼的過去,我們父執輩的日常,與非常。

〈專題: 1980年代平反行動〉
1987年,恰逢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
那時「二二八」這個字眼還是觸碰不得的禁忌話題,也鮮少有人知情那場悲劇是多麼慘痛的血洗事件。而在當時仍處戒嚴的時代背景下,卻有人首度提出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紀念與平反行動——他是鄭南榕,一個因二二八而終生困擾,卻又致力平反二二八冤屈的行動思想家。

〈專題:走向未來〉
時至今日,1947年的那場事件也經過七十年了,但事情真的解決了嗎?
在還允許國民黨,甚至是中華民國寄生台灣的現在,我們實在無法說台灣已經完成轉型正義,或是我們已經將二二八的教訓銘記心中。
走向未來,必須是在深刻反省過去之後。每當我們選擇無視,就是又一次的成為威權的幫兇。

這本刊物的出版,是我們在思考如何讓二二八成為這塊土地上所有住民的共同記憶,如何使所有為台灣捐獻出生命的前輩的犧牲有價值,如何使其靈魂之所繫不僅在實體的紀念碑或書本上,更存在於抽象生命與我們無限延長的集體記憶之中的書寫與實踐。

─────────────────────────────
本書作者:王順仁、朱乃瑩、李思儀、周經倫、范耕維、徐祥弼、張明、張敏如、陳威廷、莊勝傑、趙容、潘晴、蔡喻安、鍾巧庭、謝重斌
編輯排版:林冠瑜
美術/圖表設計:李宇恩、劉千鈺
代理發行:前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