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30歲,比不上英國的18歲?

前一陣子商業週刊發表的一篇文章,讓許多人開始對台灣的教育產生質疑,為什麼同樣是高等教育,可以差這麼多?

在英國18歲就準備進入專業,在台灣30歲還找不到職涯方向,原因是...?

文章來源請點此


其實這樣的情形,可以用簡單的方式讓大家快速瞭解:


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對某些東西特別有興趣,就能增加他們的學習動機,相對的學習成果也會比較好!




然而,如果學生知道了自己的興趣,回過頭來在學校唸的還是國英數社自,又怎麼能提升學習成果呢?


舉例來說,小明發現自己對機械很有興趣,也很想深如研究機械相關領域,但是高中學校教的知識僅止於物理課程,小明即使很想努力,但是學校的物理課還是令他提不起勁,所以物理課的成績還是無法提升。



來看看國外的教育體制,和台灣相比,怎麼處理這件事情:



  • 英國:中學教授基礎課程,並加入初階專業科目幫助探索,提供未來選系指標,大學深入研究。

  • 美國:中學教授基礎課程,大一大二不分系,在大學課程中尋找興趣,大三大四深入研究。

  • 台灣:中學教授基礎科目,大學直接開始學習專業科目,許多學生在上了大學才開始探索。





發現了嗎?不管英國還是美國的教育制度,再讓學生從「基礎課程」進入「專業課程」之前,都會有過渡的處理方式,不論是提供更多的緩衝時間,或是提早讓學生開始了解專業領域的入門知識,都是可以幫助學生在進行「人生下一步的選擇」時,降低認知上的斷層與衝擊。


現在知道為什麼許多台灣學生大學畢業後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吧?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中,國高中學的課程都是基本課程如「國英數社自」,但是在升上大學之後要學習的卻是多元廣泛的專業領域。對於這樣的「斷層」,加上名校情節與成績導向,又怎麼能選出自己喜歡的科系呢?


也許我們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動搖台灣的教育體制,但是彌補斷層的解決方案是必需的!如果可以在高中時期增加對專業科目的認識,並且培養出這些專業科目所需要的軟、硬實力,將縮小高中與大學之間的學習差距。




因此,MOVE ON設計出可以和學長姐們交流、認識科系的「學長姐沙龍」,幫助高中生認識專業科目,並且在下午時間開設「八大主題課程」,培養學生在特定領域所會需要的「軟實力」。而各領域的專業「硬實力」,學生則可以透過各大學提供的科系營隊來提升對這些專業領域的認識。


我們目前也在積極籌備學長姐沙龍的活動場地與邀請分享人,期待能在不久的將來和許多高中生們見面!

你也想和我們一起玩出未來嗎?快用站內信或粉絲團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