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楊方儒,Knowing的創辦人暨執行長。我過去做了十五年雜誌,或許也恬不知恥的可以說自己是「雜誌人」了,根據非正式統計與口耳相傳,我應該是歷來唯一擁有兩岸三地全職工作經驗的財經雜誌人。從台北到北京,從香港到廣州,我做過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綜合性雜誌《周末畫報》,也做過《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親身學習美國Bloomberg最高標準的編採要求。
我一直深深以為,雜誌是深度視角、分析、觀點的最佳載體,但現在我看到很多的網路新媒體與自媒體都已經做到了,甚至即時性、設計力、覆蓋面與影響力更無遠弗屆(還不用砍伐那些無辜的老樹!)在網路完成「去中間化」過程後,報紙、雜誌、電視….傳統媒體渠道的價值已經不再,也正有更多的新平台正在取代他們。美國最大版權視訊網站Netflix執行長Reed Hastings 預測在2030年,廣播與電視都會成為歷史,在那之前,紙本媒體可能會更快成為灰燼。
我真心相信,摸到紙本的感覺與氛圍依然很好,但會去感受的人越來越少,整體雜誌市場也越來越邊緣化了。現在坐在捷運上,大家都在滑手機,看書、看雜誌的人反倒成為稀有動物。
不過,網路的興起,不代表大家就不再閱讀,也不再吸收新聞了,甚至透過Facebook等社群網站分享,你我吸收的資訊量反而更大了,跨度與領域也更廣了。只不過,在閱聽人接收方式與習慣改變後,傳統媒體始終堅持的產製方式,就愈顯得無力與失勢。
我曾感嘆錯過了人間、漢聲、影響…..的雜誌美好年代,但我現在更興奮的,是我們正在體驗新時代的典範轉移!太陽花與九合一大選後也證明,年輕人更有理想與機會來改變台灣!
正當傳統媒體淪為手工業與製造業,新媒體的浪潮正席捲而來,我們也看到Flying V對新世代媒體的長期支持!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大未來,正在全世界爆發。
畢竟傳統媒體的包袱太大,對於新媒體、乃至於移動思維與策略,都遠遠落後了。如今,我們必須盡快給年輕人機會,再讓他們當上十五年記者、十五年編輯後,就算做到了總編輯的位子,但他們還有創意與創新力嗎?現在白髮蒼蒼的五年級(甚至三、四年級)總編輯們,對於新時代的趨勢與機遇,真的都覺得無力。因此移動互聯網時代,年輕真的就是本錢,更是顛覆傳統桎梏的新力量。
創立Knowing的願景,不只是打造台灣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新聞APP平台,更是一站式服務的社交媒體平台。在行動網路的大趨勢下,我們將完整結合多元頻道即時新聞與資訊,為台灣用戶創造行動便利體驗與閱讀價值。
在Knowing編輯部中,將由台灣第一位90後總編輯領銜,旗下有兩位主編、四位編輯,將是台灣最年輕的新聞編輯團隊。我們更相信年輕世代的分析與觀點,能夠為台灣整個媒體環境帶來重大變革!
我們原本希望以公司股權投資的方式,在Flying V上進行群眾募資,但是等不及行政院毛治國院長的大刀闊斧政策,Knowing在政府推動股權投資政策上路前,就先以網友群募方式來支持編輯部運作。
十五萬的資金,這將作為Knowing編輯部的稿費、獎金、製作費之用,藉此獎勵我們的年輕同仁,能夠產出更優質的新聞內容與閱聽大眾分享。我們肯定也希望能夠募集超過十五萬,來邀請更多好的專欄作家、外稿作者在Knowing平台發表文章。


台灣 | 草根台灣臉譜、安安教學網創辦人沈芯菱 Giga Circle創辦人鄭捷文 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 阿碼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耀文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 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 獎金獵人創辦人花水木&洛克仔 割闌尾計畫發言人林祖儀 文化評論人張鐵志 話題女王雞排妹 知名部落客蔡阿嘎 超現實社會觀察家H.H先生 歷史補教名師呂捷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MOOC計畫執行長葉丙成 |
香港 | 周大福集團接班人鄭志剛 信德集團執行長何超瓊 香港電視創辦人王維基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 學聯秘書長周永康 知名文化人梁文道 立法會議員莫乃光 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 創作人黃耀明 創作人何韻詩 《立場新聞》創辦人 蔡東豪 |
大陸 | 小米創辦人雷軍 360創辦人周鴻禕 獵豹創辦人傅盛 泡否創辦人馬佳佳 錘子手機創辦人羅永浩 新希望集團接班人劉暢 娃哈哈集團接班人宗馥莉 PINGWEST創辦人駱軼航 36氪創辦人劉成城 京東商城創辦人劉強東 萬科集團執行長郁亮 超級課程表創辦人余佳文 好奇心日報創辦人尹險峰 微在共同許知遠 騰訊微信張小龍 |

3/2-22 | 歡迎寄送履歷加入我們的行列! |
3/23-29 | 面試、選秀轉播 |
3/30 | 公布結果 |
4/20 | 總編上任 |
5/2 | 募資結束 |
7-8月 | 嫩編團作品首發─《粉絲翻轉我的人生》新書發表 |
9月 | 90後來了!兩岸三地年輕菁英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