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死亡當解脫,有人避之惟恐不及;有人提煉死亡作為頹廢華麗美學的暗黑素材;有人把死亡當做生命事業力求善待臨終。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甚至是人類學者、社會學者,以至於一般大眾,對於死亡的討論非常廣泛,各種面向、切入點,都可以得到非常熱烈且精闢的討論

但不諱死亡」這個議題在華人社會中還是蒙上了一層禁忌的面紗,其實關於死亡的創作作品離我們不遠:經典的香港電影殭屍片系列、動人心弦的倩女幽魂,甚至是榮獲2008年廣告金句的「用你想要的方式道別」、2010年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父後七日」等等。死亡對於藝術家,是靈感的泉源;對於大眾,卻是敏感的話題。

Death2014歲末戲劇節的策展人林劭欣卻挑了這個艱澀的題目作為策展主題,甚至規定與展的創作者在每一場戲的開頭,都必須要有一個人物死亡,考驗導演們接招的能力。





以死亡為題

其實我想說的是生命,越過三十歲的門檻,身邊越來越多人往內在探索。幾個導演朋友也不再以劇場為家,隨著機緣或為了生活,有一份穩定的職業,接觸的群眾不再侷限藝文圈朋友,更多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我在想,這些不再拚命做戲,專注往內在走的創作者,如果給他們一個題目,這個題目讓他們必須把生命體悟呈現在作品上,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

死亡,最神秘,沒有人手中握有答案。在我們在過去的社會當中,是一個忌諱的議題,卻是人類不可避免的重要里程。我們不會討論與文化與制度方面的事,比如說,安樂死、生死教育等,我單純的想呈現它的美,這樣形容一開始可能會冒犯到某些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與死亡有關的難過記憶,但是我想從哲學與藝術,超脫刻板印象與既有經驗來看,單就本質而言,它的確有屬於它的美。

 死亡來臨,一個人將不再有所求,他將把整個生命盛宴的記憶放下,刻骨銘心也好,遺憾傷悲也罷,一點一滴終將放手,回到孤身一人,隨著光走向未知,完成這趟旅程最大的冒險


為何需要群眾募資? 

如果您生活在台北,相信對「藝術節」並不陌生,台北藝術節、台北藝穗節、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等等大型藝術活動,豐富了台北的城市色彩及精神生活。穆勒藝文身為台北市大直區一個小小的場地單位,也想要為城市文化貢獻一點心力。甚至遠望這樣獨立小巧的經營方式,除了可以在台北發生,還能推展是台灣其他城市,讓藝術離居民很近,展演遍地開花。

穆勒藝文以獨資統籌、獨立策展的方式2013開始自主策展,提場地給創作者,並將票款收入全數回歸給創作者,讓他們有個累積作品的平台,獲得下一次發表的能量和資金。後期甚至包辦了統合票務、集體宣傳等繁瑣的行政流程,讓創作者可以專心創作無後顧之憂。另外舉辦免費入場的時尚藝術影展、日本味電影影展等,則希望能將藝術從平民社區做起,將藝術事件融入日常生活。


只是我們和上述大型藝術節不一樣的是,過去三年我們沒有政府或是財團基金會補助支持,舉辦了那麼多活動,都是自掏腰包,沒有資金來源。因此就算是小資小額,我們都需要您幫我們將這份累積傳遞延續!





2014Death 歲末戲劇節  節目/創作者介紹


10月24日~10月26日:周仁光+鄭顏鋒

《天堂福地八八八專案》+《芭比.爸比》

天堂福地業務員的talk show與鄭顏鋒以「依附理論」作為藝術創作療癒過程,編導的思念舞作!


曾在劇團工作的周仁光,有時候會笑說自己都在寫鄉土劇,但這就是磨練最佳的方式,許多為了生存,寫出的通俗劇本犀利反應人性與現實,接受大眾的考驗,使得創作內容無所不包。上班族每日寫寫通俗劇之餘,她並沒有忽視當初的理想和內在創作的慾望,於是決定以最單純、也最挑戰自己的形式-自編、自演獨角戲加入Death2014歲末戲劇節。 

鄭顏鋒,他對「死亡」這個主題異常感興趣。自述過去對於死亡,有種迷戀。在於大學時期,將死亡稱之為僅次於愛情的禮物。喜歡靈異的事情,喜歡閱讀關於死亡的訊息,曾經閱讀完全自殺手冊以及黑魔法書籍等等。年過三十,身旁開始發生結婚生子,老去病死的近親實例。曾經沉溺於死亡之美,沉溺於死亡,就不害怕了。「可怕的不是死亡,漸漸的遠離真愛的人事物」。這幾年豐沛的舞蹈劇場經驗,與愈發成熟的生命價值結合,相信創作出來的個人舞作會有非常神秘的美感。


1031~1102:陳家祥

《眾裡尋她千擺渡》巨大的幽默包容世上所有的苦痛

回歸創作的本質,陳家祥一直保持回到原點。曾經遊走於幾個劇團之間,也讓他保有自己創作的餘地,並沒有披上某一個劇團的固定色彩與風格,保有無限可能。近年隨著進入婚姻,陳家祥有一個在學校教表演的穩定工作,所以有大量的機會和非表演領域的朋友接觸、相處,生活的磨練也轉化為創作的底氣,期待邀請到這位才華洋溢的導演,他將如何把自己的生命觀、對於死亡的洞見呈現在演出中。


11月07日~11月09日:Aarti

《顛倒夢想》穆勒咖啡館老闆連結吧台和排練場、舞台與溪邊...你們將看見我們看見的,而我們將在舞台上親身體驗你們的感受。


曾經在「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當中發表個人創作的Aarti,現在是穆勒咖啡館的老闆,歷經身分的轉折,想說的話變得不那麼尖銳,現在用環境劇場的方式與演員共同創作:排練的時候溯溪、到廢墟尋找素材、靜坐、舞蹈、提問。雖然是很常見的訓練方法,在「死亡」這個策展題目當中,有一個作品是用這樣緩慢的過程成形,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它不是採用一個關於死亡的劇本,然後搬演,而是集結了導演與演員的生命、生死觀,並且對於演繹這個主題保持相當開放的態度。


1114日~1116日:Katari 王楨雅
《死亡, 舞劇; 無懼, 死亡》王楨雅集合一群沒有任何專業肢體訓練的素人,組合彼此的生命故事,從生到死,一起理解生命,共同創作。

如何推廣所謂的「專業藝文」,為什麼專業藝文(觀眾)人口始終無法提升,是否跟我們對於作品的定義有些狹隘也有關係,太過在意評審、評論的結果,作品的學術精英導向,有沒有丟失了一些對表演有興趣、對「專業」表演卻步的人?所以本次策展加入一個這樣的作品,開放一個窗口,關於表演,關於生命,一起探索。


每一檔的場次都是【週五19:30‧週六14:30/19:30‧週日14:30










作者: 阿涅伊絲.馬丹-呂崗

原文作者:Agnès Martin-Lugrand

譯者:邱瑞鑾

出版社:米粒

一本關於哀悼、自我重建與愛的小說
寫作風格近似於法國著名女作家安娜.

戈華達


  
「他們下樓的時候在樓梯間裡嘻嘻鬧鬧,我後來聽說當卡車撞上他們的時候,他們還在車子裡玩鬧。我對自己說,他們死的時候是笑著的。我對自己說,我真恨不得跟他們在一起。」

  黛安的丈夫和女兒在一次車禍中意外喪生,她從此一蹶不振,把自己封閉在家中,放棄了自已經營的一家名為「快樂的人看書並喝咖啡」的咖啡館的工作。除了她的心仍然跳動著之外,她周遭的一切都凝結不動。她執拗的封閉自己,痛苦的封閉起自己。在回憶之中迷了途,她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之道。

  為了懷念她的丈夫柯藍,黛安決定帶著自己的過去逃避到愛爾蘭去。她會在哪裡找到重建自己的力量嗎?




我們正盡全力深入校園、上廣播和大家分享『Death2014 歲末戲劇節』的優質創作,歡迎您也將這個活動分享給深愛的朋友,並且加入穆勒藝文粉絲頁,繼續追蹤我們的消息喔!


Death2014 歲末戲劇節官方部落格   http://endoftheyear-festival.blogspot.tw/

穆勒藝文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ullersalon


リスク&チャレンジ

  • 1. 回饋品-將於募資結束後的一個禮拜寄出。特調-親至穆勒咖啡館兌換。劇照待戲劇節結束完成製作寄出。

    2.演出票券的部分,請先於備註處註明,穆勒藝文將主動與贊助者聯繫,確認欲觀賞的場次,將票券準備好留在演出前台。您只要於演出前至前台報姓名即可取票。

    3.若您想要觀賞的場次票已售罄,將安排其他場次,或是辦理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