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週年的白木耳雜誌】


照片為2004年,一切的開始。
Mark Hanson、白木耳永遠的隊友設計師Carla SchollumRon Hanson


白木耳已經十歲了。當時我們在台灣摸索了四年,於2004年時回到紐西蘭威靈頓,發行了第一本白木耳雜誌。

一開始的我們,則是先在威靈頓成立一間工作室,並著手於音樂相關的工作。就當我們認為這是一間正是我們所需的工作室時,房東為了擁有更多的廉價公寓,我們被房東給踢了出去,建築則被摧毀重蓋。之後我們找了又找,卻始終再也沒有找到一間適合的空間。

當時的威靈頓市長Kerry Prendergast正在著手將威靈頓品牌化,營造出威靈頓為紐西蘭的“創意之都”。她積極地出現在每一個藝術場合或是展覽開幕,對所有媒體鏡頭大擺姿勢,虛情假意地吹噓威靈頓的“創造實力”。這叫人覺得火大,因為我們都知道要在威靈頓施行一個有理想的計劃,只會有變得越來越艱難的份。市長利用充滿創造力氣息的威靈頓作為她的政治工具,而事實上她的丈夫根本是威靈頓最大宗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

其中最大的政治議題是內城區的高速公路建設案。那條路在公眾抵制之下已經被封鎖了六十年,但市長堅持一定要完成這條路。這其中牽扯到很多建商的利益,一旦有了這個建設案,她的丈夫所屬的開發商將會大賺一筆,同時會造成許多藝術家必須被迫離開他們位於藝術區的工作室,許多歷史建築也將會被破壞。

媒體通通是由外國公司所擁有,所以都不會去報道這類新聞,但依舊有很多人關注著。我們決定用藝術的角度去探討這個事件。我們寫的是這塊地區的歷史將被摧毀。文章使用假名,紙本用影印機輸出,雜誌用聖誕節包裝紙包裹,以匿名的方式,投擲於這城市中每家企業公司的門口。像是投下一顆震撼彈,威靈頓的人們對此秘密行動瘋狂了。

遺憾的是那條路還是依舊在蓋,可是白木耳誕生了。

經營雜誌的這十年,我們還是窮得要死。在台灣教小孩子英文,為了雜誌我們花掉每一分賺來的錢。但經過這十年來的奮鬥,未來是一片光明,白木耳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而我們也找到了家,那就是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