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有關大時代與小人物的歷史

一段有關大時代與小人物的歷史

                                            ── 紀錄片《末代叛亂犯》拍攝募資計畫

作者:黃懿靖,刊於 Vstory (https://www.flyingv.cc/story/80


一切由導演說起。約兩年前,廖建華仍在清華大學就讀,偶然閱讀史明自傳《史明口述 史》時,察覺到「獨台會案」中的一名被捕者為清大學生,而且更在清大宿舍遭調查局逮捕,有關事件的敘述讓他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對於那個年代的運動,大家 一般只知道野百合學運,我沒料到會有事件發生在近身的校園。」當時網上的相關資料不多,廖建華又一向對台灣近現代歷史感興趣,所以選擇以此為題材,拍攝一 部紀錄片,希望可以藉此深入了解「獨台會案」。

單憑一人之力,難以完成紀錄片的製作。廖建華曾經與張峰銘一同拍攝紀錄片《千甲》,他決定與友人再度合作,隨後,就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的楊鎮源、蔡承允和陳虹羽先後加入團隊,幫忙作資料的整理與論述,清華大學獨台會案音像紀錄小組就此成立。

(工作實況-至花蓮訪問Masao牧師取景)


從《讀一本書》到《末代叛亂犯》

紀錄片本來名為《讀一本書》,「獨台會案」事件中,所有的被捕人士都閱讀過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也很可能因為讀了同一本書而被逮捕。後來影片改名為《末代叛亂犯》,是源自於一篇同名文章,目前收錄在清大吳泉源教授所編的清大百年校慶紀念文集《話說清華》。

所謂末代,靈感來自1992年5月16日的《刑法》第一百條修正條文頒布,在這一天,台灣終於真正在法律上跨過民主的門檻,人民不必活在政治陰霾之下,無故 被捕的「叛亂人士」亦不會再出現。至於叛亂犯,企劃蔡承允則認為「『叛亂犯』主張的不是台灣言論自由,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更像是主張台灣獨立的言論自由。 當時政府不希望看到台獨勢力,才會替被捕的人冠上『叛亂犯』的稱號。」由此可見,以「獨台會案」作核心的紀錄片被命名為《末代叛亂犯》,寓意深遠。


(工作實況-至桃園訪問鄭文燦先生)

螢幕下的小人物,各自不同的脈絡

教科書總有自己的立場,紀錄片同樣無法完全客觀、中立,但如果嘗試站在弱勢者的角度看社運,看待事情的方式也許便會不同。《末代叛亂犯》除 了加入訪談,亦會播出20多年前台北街頭運動的畫面、歌曲,當觀眾意識到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時,自然會有更深切的感受。另一方面,被捕人士 中,Masao是原住民,王秀惠則是單親媽媽,他們有不同的脈絡,背後各自代表着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對此,廖建華表示:「很多的歷史書都注重政治發展的 方向,卻沒有把小人物的處境紀錄,我們希望可以做到這一點。」

《末代叛亂犯》不光是回溯歷史,讓現今年輕人意識到《刑法》第一百條修正條文是台灣邁向民主的關鍵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探討為何當年調查局要抓走這五位人士。執行製作陳虹羽坦言:「他們在當時並非重要的知名人物,卻不知為何會被抓走,我們拍攝影片,就是想知道原因。」


累積、梳理、保留,填補歷史的斷層

「獨台會案」己過去20餘年,且留下來的資料不多,難免出現斷層,要將之消除,便需要時間修葺、整理資料,從訪談對話和報章中梳理出有用的線索,還原這段歷史 ── 這亦是獨台會案音像紀錄小組的任務與工作。

對於紀錄小組來說,製作《末代叛亂犯》只是階段性的工作,他們將會集中進行拍攝,以及與影片相關的未來規劃。談及日後計劃時,廖建華堅定地說道:「因為紀錄片就是一段史料,大家來幫忙也不是要成就我們,我不希望影片內容就這樣被版權鎖住。」因此,他們才會決定完成紀錄片後,將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所有人都有機會觀看。

(工作實況-至鄭南榕基金會檢索文獻)


專案目前仍在募資,紀錄小組依舊馬不停蹄,繼續訪問與事件相關的人物,搜集更多資料,只為了真實呈現一段有關小人物的歷史,一個有關末代叛亂犯的故事。


《末代叛亂犯》劇組於訪問URM工作後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