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默紀錄:屬於臺灣人的二二八行動主義》 專書搶先看】

目錄

前言   記憶的抗爭,行動的起始:屬於臺灣人的二二八行動主義

第1章   毋通袂記

1-1   當我們重新談論二二八

1-2   目擊二二八:他們眼中的1947現場

1-3   選物指南:戰後初期庶民生活攻略

1-4   臺灣人的三月眠夢

1-5   島嶼浩劫以及那一群被出賣的理想主義者

1-6   二二八事件後,該何去何從?那些踏向「光明之路」的革命青年

1-7   他們在殘酷年代的逃亡路

1-8   跨越國境後,海外臺灣人的生活甘苦談

第2章   欲行 ê 路

2-1   無法克制的心情:史明與王育德的述史之志

2-2   噤界之外:持續不斷的海外二二八紀念活動

2-3   過去記憶大師康寧祥:臺灣史與二二八的傳承

2-4   從國會記者到學術殿堂——臺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的「二二八」解謎

2-5   孤魂、小鎮流言以及二二八的香火記憶

第3章   不默而生

3-1   一九八三那一夜,他們去「二二八兇手」彭孟緝家噴漆

3-2   校園的記憶行動

3-3   懷抱希望去愛之必須:屬於我們世代的紀念,以及共生音樂節

3-4   於是我們在這裡:音樂節現場的快問快答

3-5   【民意調查】108課綱下的高中生,這麼看二二八事件

3-6   【二二八商談室】虛實之間,二二八迷思大解密

3-7   說一遍不夠,就說第二遍——共生十年跨世代對談

漫畫   阿爸的自轉車

編輯後記


內容連載

〈記憶的抗爭,行動的起始:屬於臺灣人的二二八行動主義〉

作者|徐祥弼

圖|張玉蟬、陳惠操

那是一切的開始嗎?

全島性的波瀾之後,儘管絕大多數人回歸如昔的平靜生活,但事件的陰影與創傷卻總是在日常的暗處窺視。隔年的2月28日時,幾乎每一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這起事件。

臺南佳里的醫師作家吳新榮觀察地方民眾的反應,語帶無奈地在日記裡寫到:「二‧二八事變的一週年到了,我們都全然忘卻了過去的苦痛了,甚至過去的苦痛也感覺像一場美滿的夢了。」而出身臺中清水楊家、日後曾任交通處副處長的楊基振,亦悲憤地寫下「可恨的二二八,今天整一週年……今天的天氣又是陰森森的,好似二二八的冤魂不散」這樣的感想。花蓮鳳林醫師張七郎的遺孀與親族也在這年的4月4日,也就是前一年張七郎父子四人被密裁的同日,舉辦追思禮拜,一連十數年……

那些不可言說的傷痛,在這一次又一次私自哀悼的過程中,不只成為了對於自我的療傷,也成了銘刻在經歷者身上的某種情懷。相對於國民黨政府積極地抹去二二八在公共領域的痕跡,並對受難者家屬展開監控,這些由民眾自發性的私下記憶、紀念,成為了帶有反抗意味的行動。對於那些因為不信任政府而逃往日本、中國或其他國家的臺灣人尤然。

至於那些海外的二二八紀念、追悼活動,由於發生在黨國的勢力之外,沒有島內需顧忌的多,同鄉們共同的憤愾很容易就宣洩成了政治行動的一環。不少人開始設想一個沒有國民黨的臺灣。個人的創傷成為了民族的記憶,紀念活動至此成為了關乎國族與認同的大事。施朝暉、廖文毅、黃紀男、王育德、盧主義等人,在紀念二二八的同時,也陸續將「臺灣獨立」的主張付諸行動。2月28日這天,在這個過程中,日漸成為了紀念日一般的存在。

那個無法忘懷的日子,「二二八」成為了日後行動的號召。在不同的政治行動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提起,一次又一次地指引著下一場行動……

那正是一切的開始吧。

—張七郎與兒子們逝世一週年時所辦的追思會(張玉蟬、陳惠操提供,徐祥弼翻攝)

——

▎第十屆228共生音樂節——時至今日

▎2/28(一)凱達格蘭大道

▎演出陣容:春麵樂隊、石青羅林、烏流、淺堤、落差草原WWWW...and more!

▎文學講座進行中:https://taplink.at/en/profile/1417279/pages/

▎推特、IG:@gongsheng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