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的溫度



與您分享  近50分鐘的影片  感性得紀錄藺編文化

《農夫與他的田》藺草農夫的故事 - 大愛節目


從早年洪鴦阿嬤手上第一頂苑裡藺草帽開始,藺草文化已有百年歲月。民國25年,「苑裡­帽蓆」 外銷日本正盛,一年銷售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外銷量僅次於糖和米。隨著工業社會來臨,­藺草編織產業在民國60年代沒落,一度藺草幾乎絕跡。 「苑裡藺」的特殊香氣與質感,只在大安溪河岸,是老天賜予苑裡的禮物。全盛時期,藺草­田有五十多公頃,現在僅剩不到5戶人家在種。藺草的耕種,從種植到收割,無法仰賴機器­,是相當耗費體力的粗活。80歲老農何江海,仍然堅持下田種藺草,經驗老道的農夫,種­出來的,是最優良的帽蓆原料。51歲的羅朝昱則是和兄弟,繼承父親的田,種起大面積藺­草,讓藺草香飄散在農村中。近年來「台灣藺草學會」成立,找回70歲以上的編織阿嬤們,教起年輕學徒,用著農夫們­種的藺草,一起用雙手,將這門百年文化傳承下去。


藺草的栽種看得見傳統農夫的工作態度,從一開始的準備工作直到收割都需要人工親種

現代的農業機械幫不上忙,需彎著腰播種,辛苦無比。

字裡行間透露出藺編文化逐漸邁入歷史,對於年青人「它」不再被記得

取而代之的是工業化科技化的來臨,遺憾得是失去人類該有的情感、熱情、溫度」

藺草編織技藝有著現代科技所沒有的手心溫度、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情達、擁有阿嬤滿腔熱情

如果失去了... ....  我們還擁有些甚麼呢?  

藺編技藝牽引著台灣土味、傳統、純樸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