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傳媒 |亂世中,仍然堅持,因為香港值得我們去紀錄


《誌》於2019年7月成立,目前有三位記者:創辦人關震海、記者王紀堯和陳卓斯,兼顧採訪、撰寫、拍攝、影片剪接和社交媒體的工作。

創辦人累積了十多年記者經驗,離開主流媒體之後,重新思考「新聞」之外的記錄方式。總結多年採訪經驗,有感香港的街頭巷尾乃至社會大事,實在需要有系統、有組織的紀錄,豐富我們的記憶,這有助我們找出未來的方向。

不然,香港的大事只會繼續碎片化,浮蝣於網海,無處可尋;而香港至今仍未有《檔案法》,未來官方資料都有可能石沉大海。

有見及此,我們決定《誌》以記錄為主,專心做詳盡和連續性的專題,每個專題就如香港一個章節,以供後世參考。

簡單而言,《誌》以記錄為宗旨,我們敢去為香港立誌,亦敢於讓新一代言志。

創辦之際,適逢逆權之夏,本着《誌》「記錄香港,香港有誌」的宗旨,我們努力記錄抗爭的點滴,同時正籌備一本資料豐富的《香港大道》,將會在11月預售。

《誌》創辦人記者關震海在元朗示威衝突現場以外拍下有趣的畫面有市民企圖向警方派發國旗但警方拒絕接收,亦有市民無懼催淚煙繼續去買菜


|亞洲共同體,共同關注香港運動|


2019年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5大原則,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於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不再是口號,確切說明了港台在中共政權下是命運共同體。

當香港慢慢步向「一國一制」,台灣也漸漸離「一國兩制」越來越近。 因此,《誌》媒體將在香港及台灣集資,有系統地記錄兩地消息。

作為一個亞洲共同體,《誌》希望透過台灣、日本、英國的在地記者,對於「一國兩制」制度、政治難民、港人移民去留,以及《人權法》等議題上,作出深度報道,將報道成為亞洲前途的資料庫,供後世參考,並作公民教育的重要素材。

這次「反修例」運動橫跨4至5個月,當中全球化下中共威權統治、「一國一制」的存亡,政治難民的問題,乃至一帶一路「中國式」民主的議題均成為亞洲觸目大事。

《誌》主編關震海在南韓雜誌《時事iN》、台灣《新新聞》、香港《蘋果日報》以及《明周文化》均有撰寫運動的觀察報道以及人物訪問。過去曾在2008年至2011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藝術專門學校專修紀實攝影,作品有《魚之記憶》。回港後,多次赴日本採訪,311東北大地震1周年專題報道(刊於《蘋果日報》)。

創辦人關震海在東京採訪時拍攝的新聞照片


香港的民主制度一再淪陷,「一國兩制」的籬藩一旦打破,獨裁政權的魔爪伸延到台灣、日本。《誌》團隊計劃亦計劃在2019年底至一月到台灣現場採訪總統大選,將台灣選舉的報道傳到香港,若募資計劃達標,我們盼開拓台灣、英國、日本的市場,成為一個歐亞連結的記錄網站,進一步記錄台灣社會大事。


|記錄香港,香港有誌|


▋有系統地記錄香港|成立網站,建立公民資料庫

記者王紀堯10月1日在金鐘抗爭現場拍攝新聞照片


《誌》記錄不求速度,旨在有條不紊組織專題內容的人和事,重視事件的脈絡。題目如香港耕種、文化歷史、2047前途問題以及「反送中」引發的 "Water Revolution",我們會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並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現,亦希望增加港人和媒體的互動。在不同的專題,《誌》或會以出版、導賞、紀錄片等不同的形式保留香港的歷史。


▋記者主導,擁有版權|屬於香港人的紀錄資料庫

記者王紀堯8月18日在金鐘抗爭現場拍攝新聞照片


「自己內容、版權自己own」是《誌》的宗旨,記者或自由記者透過《誌》發布的專題,版權均由記者擁有。這鼓勵香港記者成為專線記者,持續報道關心專門的議題,刊出公布後,可以再補充,然後再刊出。這不但可以深化專題的厚度,亦可以擴濶內容的視野。香港專題延續連續性,香港人是最大的得益者,而延續專題的社會關注度,亦可以讓記者更容易找到「合適」的讀者,形成該專題的營運模式。


▋歷史公民共享|讓歷史被記錄、被留下,不被人民所忘記

創辦人關震海10月1日在尖沙嘴抗爭現場拍攝到的新聞照片


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距離2047年,只剩27年,《誌》的願望是能夠成為持續性的媒體,至少可以在2047年前記錄香港人關心的事。年底將籌劃的網站,只要讀者以公民教育為用,網站的相片和文字免費提供予讀者使用。《誌》希望做到一個歷史共享的媒體,建構一個完全屬於香港人的網站。


▋重新思考營運模式|不讓歷史被現實洪流沖散

創辦人關震海6月12日在抗爭現場拍到的新聞照片


報道不值錢?記者賤賣內容,人工低,流動量高,以致專題失去延續性,歷史上處處是空白格,新聞界惡性循環種下的果,最後只會由香港人承受。

縱觀外國的資深專題記者,面對網絡轉型,內容絕不賤賣,日本NHK專題組訪問數十名長者真實的經濟狀況,輯成《老後破產》一書,在市面銷售數載,在亞洲至今仍然大賣,足見社會性的內容是值錢的。

《誌》會致力為記者的專題構思一個營運模式,因為我們深信在全球化的大時代,只要有內容,就有大大小小的營運模式,只要(獨立/公民/媒體)記者為自己尋找到營運模式,記者的路便可以走下去。


|階段性目標|


▋第一階段|100萬台幣|維持媒體運作一年,採訪2020年台灣大選

▋第二階段|400萬台幣|一年試驗性台灣記者連線、整修公民網站平台

▋第三階段|600萬台幣|一年試驗性台灣、英國記者連線

|《誌》團隊|


▋創辦人|關震海

10多年傳媒工作者經驗,曾任前明周文化數碼內容執行編輯、《蘋果日報》偵查記者。辭去主流媒體的工作,創辦獨立媒體《誌》繼續報道。喜愛研究日本和電影,略寫時評。

近年訪問日本文化界知名代表如日本紀錄片導演森達也、導演岩井俊二及卜吉力社長星野康二等。今年六月起,親赴在日本舉辦採訪聲援香港的運動,現場採訪多名支持港人的日本市民,探究亞洲共同體的因素,其專題報道於《誌》及《明周文化》刊出。

▋記者|王紀堯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畢業,曾在有線電視任職兼職港聞記者。初出茅蘆的記者,希望繼續報道,繼續學習。

▋記者|陳卓斯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畢業。暫時一事無成,但又不冀望飛黃騰達。不太清楚新聞是甚麼,糊糊塗塗地當上了記者,開始懷念自稱紀錄者的時光。


回饋項目


100元台幣  |純粹贊助,為香港人留下紀錄,新聞專題電子報

2000元台幣|新聞專題電子報 + 貼紙(一套四張)

3000元台幣|新聞專題電子報 + 貼紙(一套四張)+ 明信片

5000元台幣|新聞專題電子報 + 貼紙(一套四張)+ 明信片 + 托特包

8000元台幣|贊助一則文字專題報導|新聞專題電子報 + 貼紙(一套四張)+ 明信片 + 托特包

10000元台幣|贊助一則影音專題報導|新聞專題電子報 + 貼紙(一套四張)+ 明信片 + 托特包 + 書《香港大道》

リスク&チャレンジ

  • 《誌》處於創辦之初,期間若有不足以及疏漏,會盡力提高以及改善,請大家多多包涵。
  • 贊助金額顯示為台幣。另附上港幣、美金、人民幣換算金額以供參考。
  • 回饋品圖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會因應設計略作變動,敬希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