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旅行的科學之後,該來場科學的旅行

現在已經有那麼多科學知識和儀器可以幫助我們旅行,我們有iPhone可以地理定位,我們有Google Earth可以測量距離和觀看全景圖等地理資訊,我們有網際網路可以聯絡、訂位、劃位,我們有論壇、網路相簿、Facebook打卡可以交換旅遊情報,我們有翻譯軟體可以查單字,有iPad遊戲、電子書可以打發旅途中等待的時間,關於成本的估計和時程安排,也都可以透過專案管理app來規劃,要執行專案的募款,也可以透過FlyingV等平台。網路平台功能是越來越強大,儀器體積也越做越小,重量越做越輕,價錢越來越親民。

但你會不會覺得擁有現代科技輔助旅遊之後,卻讓我們的旅遊生活越來越乏味??

正因為旅行的科學越來越普及,現在只要一有任何台灣的熱門旅遊資訊分享在網路上,該景點就很容易會被遊客塞爆,只要輸入景點名稱或GPS座標,就會幫你導航到該處,也因為單眼相機很普及,現場可能有很多人擠在同一個景點搶拍,或是拍了以後上傳到網路,發現同一個角度已經有很多人拍過了,而你是拍的最爛的一個,因為鏡頭、攝影技術、套用APP濾鏡技術比你好的人太多了。而當華人人口越來越多,經濟發展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依賴科技,未來這樣的情況只會越來越明顯。

所以我偏好小眾且有主題的旅行,經過幾次的嘗試,我覺得「科學的旅行」是很耐人尋味的,這要從參加地質調查導論課(簡稱:地調)說起。地調是很多台大人的共同回憶,對我來說也是「科學的旅行」的典範。我當初參加的是花東的梯次,景點的安排很特別,是圍繞著海岸山脈生成的故事來走的,也就是說,所有的景點串在一起可以告訴你台灣的海岸山脈是怎麼形成的。這些景點包括宜蘭的粉鳥林(海岸山脈最早碰到台灣本島且隱沒的地方,有最老的變質岩)、花蓮太魯閣砂卡噹溪、瑞穗產寶石的溪谷、台東三仙台、利吉惡地形、池上斷層、小野柳等等。這次旅行對我的影響很大,看,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這些地名。原來高中以前的全校「校外教學」都只是辦家家酒,只是到遊樂園去玩一玩、逛一逛,到景點拍拍照,沿路買點東西回家吃就結束了,老實說只有聯誼和休閒性質,教育性質不大,因為這些活動跟家庭活動沒什麼兩樣,搞不好都已經跟家人去過了,只差在參與的人不同罷了。一樣是去花東玩,你是要當傻傻地被導遊帶進名產店、珠寶店購物,不買東西還要看導遊的臉色,還是要自己去欣賞美麗的景色,主動思考去尋求背後的故事呢?我選擇後者。

科學的旅行比較少人有興趣,因為要有一定程度的「科宅魂」才會有足夠的熱血去衝,也就是說你要念過一定程度的專業教科書、看過紀錄片、查過期刊、詢問過專業人士才會掌握足夠的背景知識,才懂得自己要什麼,玩起來才會有趣。同時也因為帶有更多不確定性,讓很多人卻步。但我問過自己,我是要天天上PTT當「鍵盤柯南」,還是要進行科學的旅行?我選擇後者。因為當「鍵盤柯南」很簡單,但科學的旅行光靠這些科學儀器和搜索平台還不夠,儀器和平台只是輔助,更重要的是儀器背後的那顆腦袋,也就是不僅要有知識,也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還可能要加上一些人脈,這些可能不是你在學校乖乖念書考試就能擁有的,必須把自己投射在外面的世界慢慢鍛鍊出來。回想我去馬拉威湖潛水旅行的經驗,首先我是透過動物行為學課本知道東非三大湖有很多外觀美麗、行為有趣、未來充滿變數的慈鯛,然後查閱期刊得知更多細節,再上PADI網站搜尋三大湖區的潛店,上大陸窮遊網問問題、上TripAdvisor查評價,再寫信去詢問和安排交通接駁,但還要考慮轉機和採購的問題,於是我透過網路認識住在杜拜的台灣朋友,幫助我在杜拜進行採購,到肯亞和當地人交涉前往裂谷湖Lake Nakuru進行Safari,然後到馬拉威和潛店人員交涉,討論潛水的行程,並在漁村裡請壯丁幫我扛水攝裝備和帶我到村子裡逛。如果你心中沒有科宅魂,你不會因為這裡有兩百種慈鯛而熱血沸騰,你不會去研究和分析馬拉威湖哪裡沒有河馬、鱷魚、水眼鏡蛇、血吸蟲、阿米巴原蟲、志賀氏菌、瘧疾、黃熱病所以可以安心地水肺潛水,你不會排除萬難帶著鋁合金的潛水殼、玻璃鏡頭罩等貴重的潛水儀器試圖闖過各國機場海關人員的盤查(水攝裝備長得非常像高科技炸彈,要過海關得花上一陣子解釋清楚),當我潛完水從非洲全身而退,並帶回滿滿的照片檔和回憶,內心真的覺得很滿足。我老媽常說,念這麼多書好像沒什麼用,其實我常常反過來想,如果你念這麼多書卻沒用上,那你就該換工作了,因為一定有更適合你專長的工作,只是你沒認真去探索。或者是說,你可能是因為想過更優渥的生活,而放棄當初的理想,所以放棄當初的所學。所以我一直想辦法讓以前學過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科學的旅行」就是很好的實踐方式,若能讓「科學的旅行」變成自己的職業,那就更棒了。


按圖片以查看大圖

名稱:	P1000749.jpg
查看次數:	0
文件大小:	278.5 KB
ID:	848038 
按圖片以查看大圖

名稱:	_TIN0185.jpg
查看次數:	0
文件大小:	50.5 KB
ID:	848041 
按圖片以查看大圖

名稱:	_TIN0057.jpg
查看次數:	0
文件大小:	2.20 MB
ID:	848040 

最近幾年接觸到日本和法國的電視節目,日本NHK BS真的很用心,常常會播潛水節目,像是介紹研究Manta的女科學家、北海道流冰冰潛、巴哈馬洞穴潛水、Raja Ampat潛水等等,而且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節目都是高畫質、高成本的製作,製作團隊和觀眾都是認真魔人才有辦法生出且維持這樣的節目,光去一趟Raja Ampat一個人可能就要十幾萬台幣,絕對超出台灣媒體的製作預算很多。而德國的潛水雜誌 Tauchen和 Unterwasse,也是影響我非常大的媒體,德國的潛水雜誌常會邀生物學家撰稿,特別是專業的系統分類學家,你甚至會在雜誌裡看到鯊魚的Phylogenetic tree!或者是你會看到很多特殊的照片,像是頭上長寄生蟲的魚的照片刊登在Tauchen,還有亞馬遜Rio da Prata淡水流域潛水的專文,也只有工業強國德國才有辦法養出這種口味的讀者。生在台灣則比較悲哀,因為在華人的電視媒體不會製作明星潛水旅遊的節目,但是會出現明星跳水,然後平面媒體則把重點放在哪個女明星因為跳水而爆E奶等。在台灣被這些資訊轟炸久了,真的覺得很沒意思,我覺得如果媒體無法滿足我們,就乾脆自己來寫自己的故事,走吧,不妨用心地規劃一趟科學的旅行,科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