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分享】海外種子醫生赴臺進修,顱顏患者見曙光

感謝大家的支持,進度總算衝破50%,但達預定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我們不希望把愛心善款退還給各位,請大家和我們一起努力達標,讓海外的顱顏患童都能享有和台灣的孩子一樣的醫療服務。

謝謝先前Vstory採訪我們的專案,也歡迎分享報導文章給更多朋友喔 

歡迎點選下面網址前往Vstory觀看,或往下拉看報導全文喔。

https://vstory.flyingv.cc/2017/06/21/16180/

假如你是一個蒙古男孩,學會騎馬是一件自然不過的事。可是對於九歲的桑賈而言,跨坐在馬背上晃悠的欣賞着草原的風光卻是遙不可及。

甫出生他就已經是一名顱顏患者。由於頭骨有多個缺口,稍為激烈的活動盡可能都要避免。這樣的情況下他注定與騎馬無緣。可幸的是,他遇到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義診團隊。

自2010年開始,基金會一直在跟進桑賈的情況,亦在蒙古為他做了矯型手術。然而,修補頭骨的大手術必須在一間擁有更好醫療設備的醫院下進行。於是乎在今年初,基金會資助桑賈來臺進行顱骨修補的手術。利用最新的3D打印的技術,長庚醫院的醫療團隊成功填補了桑賈顱骨的缺口。可能是第一次要面對這麼多的人,靦腆的他雖然在發佈會上表現害羞怕生,但他也表示回國後很希望可以一嘗騎馬的滋味。這次的成功除了要歸功於長庚醫院一眾醫護人員外,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一位長期為顱顏患者默默耕耘的重要人物。他便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創辦人-羅慧夫醫師 (Dr. Samuel Noordhoff)。

羅慧夫醫師與臺灣的前世今生

五十八年前,羅慧夫醫師以醫療宣教士的身份應馬偕醫院之聘請,偕同家人由美國赴臺行醫。往後他更與臺灣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成為長庚醫院的創院院長,更創立了臺灣首個顱顏醫療中心和顱顏基金會,為台灣的顱顏患者點燃希望。

當初羅慧夫醫師剛抵埗臺灣的時候,發現在臺北的中山北路上有不少顱顏患者。他們的智力完全正常,卻因為令人側目的外觀而被逼成為這個城市的邊緣人。有鑑於此,羅慧夫醫師耗盡他畢生的精力,致力為臺灣一眾顱顏患者提供一流的治療。於1987年,他領導下的長庚醫院建立了全臺首個「顱顏中心」;兩年後,這位外籍醫師更捐出他三佰萬臺幣的退休金,成立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繼續為顱顏患者服務。

「蒙古大夫」?非也!海外醫生赴臺受訓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所關心的不止是臺灣的顱顏患者。它的服務對象已經延伸到世界上有需要的顱顏患者。除了派醫師到不同國家進行義診以外,基金會從2000年開始更邀請海外的醫護人員到臺灣接受針對唇顎裂的培訓。其中,從蒙古遠道而來的 Chinzorig Zolzaya 醫師現正在臺北受訓。來了兩個多月的他表示已經非常習慣在臺灣的生活,他笑言期間最大的收穫便是他的體重。然而,除了臺灣的美食以外,還有什麼因素驅使他前來臺灣進修?

畢業於醫學院的 Zolzaya 醫師在蒙古的一家兒童醫院當麻醉科醫師。他坦言在當地行醫並不如他預期般順利:由於人力資源的匱乏,醫院的人手短缺情況堪虞,每天他都要承受不少的壓力。年幼的顱顏患者亦較難得到全面的跟進,進而延誤了進行外科手術的黃金時間。據了解,每五名蒙古的顱顏患者,只有一位可以接受完整的治療,情況並不理想。此外,蒙古醫療技術的發展仍有頗大進步的空間,所以他希望臺灣的實習能轉化成一次寶貴的經驗,屆時無論對醫師自己還是蒙古的顱顏患者而言都能受惠。培訓實習期間在長庚醫院裡和其他醫生的交流亦令他獲益良多。「在長庚醫院的實習和培訓最主要增強了我的自信,讓我以後施行手術時更有信心。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將臺灣那個充滿活力的工作氣氛帶回蒙古。」 Zolzaya 醫師如是說。回國後,他打算將臺灣受訓時所累積的知識和經驗分享給當地的醫師,好讓醫治顱顏患者的相關技術能夠薪火相傳、落地生根。也許他未曾聽過「蒙古大夫」一詞,但在短短十分鐘的交談中我已經感受到Zolzaya 醫師對醫學的熱誠和抱負。我衷心祝福他回到蒙古後一帆風順。

給魚也給竿」:培訓種子醫生

迄今為止,種子醫生計劃已經培訓了超過150名海外醫師。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女士跟我們分享了當中的故事:當初他們第一次去柬埔寨的時候,那邊根本沒有醫生懂得怎樣治好顱顏患者,因此沒有人願意幫他們開刀。可是到了今天,基金會培訓出來的第一位柬埔寨醫師已經成為了當地最頂尖的唇顎裂專科醫師。資源的貧乏往往導致開發中國家的醫療人員未有相應的技術和知識治療顱顏患者。因此,當醫療團隊的成員獲得相關的培訓後,他們可以將知識落地生根,傳授給當地的同僚。最終種子醫生們能真正做到永續發展,在地把唇顎裂的知識傳承下去。而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一直會作為他們的後盾:每年的義診都會跟進他們的情況。如果他們遇到任何疑難時,基金會亦很樂意提供幫助。

正如當年羅慧夫醫師資助臺灣的醫師赴美進修,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亦一直秉承羅慧夫醫師的理念,為世界各地受唇顎裂之苦所困擾的患者帶來希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醫治唇顎裂的技術從臺灣散播到世界各地,讓顱顏患者得到最適切的治療、重獲新生。這恰恰正是羅慧夫醫師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