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菲律賓巴拉望田野學校吧!

[ Because no choice _ 菲律賓巴拉望樸門綠色戰士田野學校 day1-4] 

外頭的稻田,是純手工的不整齊感。剛犁完的田地,充滿了牛隻所經過的痕跡。

河水從竹管噴出的聲音,類似於廚房中油炸馬鈴薯的哧擦聲。

柴油發電的馬達聲,一整天跑著在充飽電池。提供小衛星所能提供的 wifi 品質、一些電力,足以讓這個偏遠的社群生活,得到照明,以及向外聯繫宣傳的方便性。

雨水乾淨到可以直接飲用,但因乾季的來臨而不甚足夠。當雨來臨時,每個人都想著屋頂的集水系統,心底笑了起來。

共生的樹薯、蝶豆、綠豆跟鳳梨,還有當地人不知如何料理的多種芥菜在幾個月內的照顧之後,漸能採收上桌。

剛抵達的時候,停駐的土牆小房內的沒有門閂。自行找來工具跟材料,釘上竹片作為半固定即成門閂。沒有任何衣櫃跟掛鉤的房間內,因此加上了長矮凳以及置物架,繞了繩子架上蚊帳,就是一個很舒適的生活空間了。

廚房內的醬油,是來自中國的基因改造醬油、而油類也僅有裝在塑膠補充包內的葵花油。廚房裡的火箭爐有一根長長的煙囪,包覆著防燙的材質,是大片的竹子。

(在中國跟台灣的大豆製品,多數是基因改造大豆製成,鄰近東南亞的國家目前也有這樣的問題。也許,種植大豆跟釀製醬油,本來就不在菲律賓的文化基底裡頭,不過因為外來文化的影響,醬油成了不可缺少的調味料。)

偶而吃到就讓人歡慶的披薩、麵包跟 pasta,是從外頭買來的麵粉製成,為降低胃腸不適的可能性,廚房的創意主廚 Remon 已用老麵發酵,更自行做了多種醃製品,提高營養的攝取幅度。蔬菜的削皮方式,在沒有削皮器的情況之下,是考驗廚工的刀法與手勁了。正餐部分,經常是一小碗魚湯配上一點點的沙拉,還有一大堆的有機白糙米(碾得不那麼乾淨的白米)。餐間點心除了香蕉,有時會吃到青澀的芒果配上難得收到的,來自志工 Philippe 在南法農場的蜂蜜。

乾式堆肥廁所內的覆蓋物,除了稻殼還是稻殼。花園內作物旁的覆蓋物,除了稻稈還有椰子殼屑。

孩子因為餐桌太高而無法參與共食,在地上邊吃邊跑。因此跟工匠設計出一個高椅,將孩子固定在餐桌旁,能歡喜共食。

而社群內的眾人,視別人的孩子為家中一份子。牽帶著看羊看鴨又看雞,餓了給食渴了喂水。爸媽因此能做點追孩子之外的其他事情,還能順利完成多次的如廁。片地僅是土,甚少塑膠製品,讓孩子光了身子練習如廁,到處大小便,也十分便利。

在荒地中長出的社群,想要什麼樣貌,就灑下種子,開出花來。

或是接受現有的選項,珍惜現有的,心存感激地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