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楊德昌》出版緣起


2012年,適逢台灣新電影三十周年、電影大師楊德昌逝世五周年,為追念楊德昌、並追溯台灣新電影的起源,我專訪了小野、吳念真、柯一正等十六位曾與楊德昌共事之影人,完成《再見楊德昌》一書,訪談內容扎實,深入考掘楊德昌電影創作歷程,揭開台灣電影史上動人的一頁,深受各方肯定。

本書不僅談楊德昌其人其事、及其作品的發想、編製與核心精神,也爬梳台灣新電影的起落,深入電影攝製的每一環節,從製片、編劇、聲音、剪接、攝影、表演等多重視角,剖析一部電影的完成如何可能。

《再見楊德昌》之出版,被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放映週報》總編輯林文淇視為「辦成了難以辦成的事,而本書也是國內外對楊德昌與台灣新電影時代最完整而深入的一本對話錄


台灣殿堂級名導──楊德昌


論及台灣影史,不可不提楊德昌。1947年出生的他,擅以冷冽銳利的影像語言解剖人性,題材悉數取自台北,儼然將整座城市視為一間巨型的實驗室。自1982年完成大銀幕處女作《指望》,迄20076月辭世,楊德昌共計留下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作品。2000年,楊德昌憑藉其遺作《一一》奪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為台灣首位獲此殊榮者。

2011年,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策劃「影史百大華語電影」,邀請華語電影專業人士及傑出影人共同評選,針對影史初始時期迄2010年期間完成的所有華語影片進行投票。其中,楊德昌有多部作品上榜,包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第二名)、《一一》(第七名)、《恐怖份子》(第十一名)等。同時,依據所有得票影片,加總計算出「五十大華語導演」,楊德昌更名列第二,僅次於侯孝賢。

楊德昌作品年表:

1982《指望》(《光陰的故事》其中一段)

1983《海灘的一天》

1985《青梅竹馬》

1986《恐怖份子》

199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4《獨立時代》

1996《麻將》

2000《一一》













關於《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




《再見楊德昌》於2012年11月面世,出版後短短兩三個月,出版社無預警凍結人事。2014年盛夏,我收到出版社前副總編輯通知,告知庫存餘下七百五十本,若有需要,我可收購,若否,這些書難逃銷毀一途。當時我在臉書上發動搶救庫存的行動,憑藉良好的口碑,短短兩周,所有庫存銷售一空。而本書也在出版後不到兩年即宣告絕版。

2016年,我另外專訪詹宏志、陳湘琪,新增合計三萬餘字的精采內容,並全新修訂、全新設計,預計推出《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現已進入裝幀設計階段。

本書特色:
★ 18位影人與文化人,遙念相濡以沫的合作時光
★ 25萬字訪談,揭開台灣電影史上異常動人的一頁
★ 全彩大開本印製,200幀珍貴劇照與工作照,深入創作現場,為燦爛光陰留下最美見證
★《藍色大門》、《行動代號:孫中山》導演易智言、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林文淇專文推薦
★ 詳盡楊德昌生平紀事、電影作品年表,勾勒人生與電影交會綻放之光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電影場景散步地圖,漫遊台北街頭


十八位與楊德昌在創作路上同行的夥伴

集體發聲

全面回顧楊德昌創作生涯




為何尋求群眾募資?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原本跟出版社談了合作,然幾經考量,我最後決定冒險一搏,獨立出版。原因複雜,一方面,本書多達二十五萬字、內含上百張劇照與工作照,單是印刷費、設計費、圖片版權費加總起來,便是一筆可觀的數字,在出版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對出版社而言,此書的製作成本無疑是不小的負擔。獨立出版之路雖艱辛,卻可以保障作品的完成度,不因成本考量而犧牲其品質,這次也將採取全彩印刷,讓這些難得曝光的圖像以最好的面貌呈現。

另一方面,我希望《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的獨立出版,不只是一本書的問世,同時也構成一項行動,去呼應楊德昌及其作品的獨立性格

2014年,搶救庫存一役空前成功,這證明了,小眾也能匯聚大能量。當時不少喜愛楊德昌的讀者跟我說,他們並不知曉有這麼一本書,可見,在數位時代,如何穿透茫茫網海,將訊息傳達給讀者實為一件重要的事。藉由群眾募資,我希望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最大化的行銷效果,讓每一個可能喜歡這本書的讀者,都有機會認識這本書、親近這本書。

在那一次行動中,許許多多陌生的讀者一下子四面八方湧到我面前,能夠親自把書交到讀者手上,與他們有最直接的交流,是我非常珍惜的事。我也希望這回透過群眾募資,有機會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在經費運用方面,印製費約佔六成,其餘將使用於設計費、編輯費、劇照版權費及其他雜項支出。


製作團隊


作者

王昀燕

1982年生於台中清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畢,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自2009年開始從事人物專訪,觀察敏銳,文字兼具理性與感性。現為《博客來OKAPI》、《小日子》等媒體特約記者。

著有《再見楊德昌》,本書簡體版入選中國南方都市報》「2014文化年鑑之圖書榜」(藝術類),由學者、書評人推薦,列為當年度不應錯過的108本書

另主編《台灣電影的聲音》、《紙上放映:探看台灣導演本事》。亦參與《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愛LOVE:電影寫真書+愛的紀錄》、《MEOW:這些貓/這些人》等書採訪撰述。


裝幀設計

賴佳韋

1984年生,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肄業。賴佳韋工作室負責人。熱愛文字和音樂與影像。目前主要從事唱片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與表演藝術視覺設計等等。連續四度獲德國紅點設計獎,金蝶獎、台灣視覺設計金獎、博客來年度書籍好設計,作品也曾入圍德國iF設計大獎、全美獨立音樂獎年度唱片設計、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澳門設計雙年展獎等,並受邀德國、上海、廣州、澳門等地參展,作品收錄於2012-2015紅點視覺傳達設計獎年鑑、APD亞太設計年鑑、Design360°雜誌

:::::Award:::::

2015 2015博客來年度書籍好設計

2015 獲金蝶獎「榮譽獎」

2015 Red Dot design award - communication design winner

2015 入圍全美獨立音樂獎 年度唱片設計

2014 台灣視覺設計獎 海報設計類 金獎

2014 Red Dot design award - communication design winner 

2013 Red Dot design award - communication design winner 

2012 Red Dot design award - communication design winner

2012 入圍第23屆金曲獎 最佳專輯包裝獎 


呂瑋嘉

就讀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曾任「究方社」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參與過拉卡飛琅《流浪的歌》、五月天《諾亞方舟演唱會DVD》、蕭敬騰《The Song》、劉若英《我要你好好的》、劉若英「Renext我敢」演唱會視覺、金曲25「演唱類最佳作曲人獎」視覺設計、《料理包》、「小花_門裏門外__寫真」攝影展文宣及攝影集等製作設計。

:::::Award:::::

2015 Shopping Design 2015百大設計 最佳設計團隊/設計師 究方社

2015 Shopping Design 2015百大設計 最佳概念表達/展覽及活動 小花_門裏門外__寫真

2015 Adobe Design Achievement Awards - Print Communications Semi Final - ICDHS 2016 in Taipei

2015 Red Dot design Award - Communication design winner - 日頭下・月光光 相聲專輯

2015 Red Dot design Award - Communication design winner - 東海岸・月光下 專輯

2014 金點設計獎入圍 - 日頭下・月光光 相聲專輯



裝幀設計




▲ 書封設計概念


在《一一》裡頭,洋洋與父親NJ有段經典對白:


洋洋:「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

NJ:「你問的問題,爸比還沒想過。可是我們不是有照相機嗎?我要教你拍照,你又不想學。」

洋洋:「爸比,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NJ:「你在問什麼,爸比聽不懂。」

洋洋:「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


《再見楊德昌》訪談十八位曾與楊德昌共事的親密友人、工作夥伴及摯愛弟子,便是企圖繞到楊德昌作品背後,探看在漫長的創作道途中,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包括其中種種試探、嘗新、困阨與堅持。

「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書封設計循此概念出發,在書名之上藉半透明的印刷加工,隱隱約約擋住了一半書名,傳達此意念。內書封則是以楊導鍾愛的紅色為基底,讓內外層次分明,同時也象徵其熱烈的情懷。

此一設計極簡又大膽,用很簡單的畫面處理就達成「一半」這個意念,再搭上相稱的紙張和特殊印刷加工,構成絕美脫俗且經典大器的設計。


▲ 內頁版型


規格:平裝/448頁(暫定)/17x23 cm/全彩印刷/初版








各界好評





回饋內容







時程規劃




特別感謝

募資影片剪輯|陳博文

募資影片拍攝|陳美璇、葉奕頡、莉雅、牛大春、粉絲3號、史旺基、范峻銘

募資網頁製作|亞穆弘、賴佳韋工作室


Risks and Challenges

  • * 回饋品預計於2016年7月寄出。台灣免運費。 海外地區目前暫開放中國、香港、澳門三地的運費方案。 其他國家之運費請來信確認shinie.books@gmail.com * 台北、高雄兩地讀者分享會實際舉辦地點,將於專案進度報告中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