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同世代文青都想寫,卻沒有寫成的夢想之書

各界好評01


在台灣新浪潮導演中,楊德昌是永恆的Icon,他拍出城市裡疏離而離奇的人際關係,也是我自己最喜歡的導演。好友昀燕完成了一本不同世代文青都想寫,卻沒有寫成的夢想之書。」── 駱亭伶《小日子》主編) 

 

如果你想了解台灣新電影,以及電影人,應該看這本書。
如果你想看如何訪談,怎樣提問,應該看這本書。
如果你想了解楊德昌以及他的電影;如果你想支持年輕人的天真與志氣;如果你也珍惜每個創作者,他們引領這時代的光.......

2012年我看到《再見楊德昌》的序,感動之餘就私訊作者,並聊起自己當年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記憶是民國八十年看的片子,記憶或許有失誤,但它帶給我的震動依然):

電影中拍攝片場的光。
李天柱接受訊問時坐在冰塊上。
遠遠地,直到鏡頭逼近,才看見那張椅子滲出水,一滴一滴地流淌。
這是不著痕跡的刑求。
這一刻 白色恐怖。

這本書聯繫了我和小燕小朋友的緣分。原來這個厲害的作者曾經坐在通識課的教室裡,是 想我star(師大)的學生們之一。

我佩服她的雄心壯志,只為了台灣應該有一本關於楊德昌的書,她自己約訪、授權、包括收錄的劇照與附錄的楊導年表、電影場景散步地圖,全她一手包辦。甚至後來搶救庫存書的行動也是她親力親為。

現在這本書要出版增修版了,好書大推薦

這本書應該被更多的人看見。── 范宜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那一年王昀燕邀請我當再見楊德昌一書的隨行攝影,於是我有幸參與了這本書從無到有的過程。很多時刻至今仍記憶清晰,像是那一天一起分享一杯綠蓋茶的頭頂的那片雲、狂風暴雨下狼狽的走進吳導辦公室聽故事。

如今,再見楊德昌要出典藏增修版,不過這次走的是群眾募資的獨立出版,而現在需要喜歡楊導以及喜歡再見楊德昌此書的朋友的幫忙。

她跟我很像,常常覺得自己很局外,也不是那麼懂得人情世故,但也許這些日子以來我們都成長了,知道可以做自己,但不應該關起門來做自己,也慢慢知道,最終有些事,只能靠自己。──范峻銘(演員) 

 

 楊導的視野總是看得好遠,深刻犀利的批判中,滿是他對於這個民族,這座城市滿溢的愛。也因為走得太前太快,旁人總跟不太上他的腳步,這些年,楊德昌的電影竟只能成為知識份子間的一種通關密碼(說有多可惜就有多可惜!)雖然根據鴻鴻老師的說法,歐美的楊德昌論述書籍文章一本一本出,但在台灣,坊間能寫、敢寫他的作品還是太少了!

當年拿到這本書,滿是驚喜的花了兩天不到讀完它,廣泛深入兼具的一本訪談書,更驚訝的是作者竟然只長我一兩歲!或許這也再次印證楊導生前所說:只要你覺得有可能,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汪兆謙(導演、阮劇團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