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老街上,仍保有完整的仿巴洛克式及現代主義兩大風格的建築,無論是仿巴洛克式風格融合傳統元素,無鋼筋的豪華樓房,或是昭和時期以鋼筋水泥所建構的現代主義風格之建築,在在都顯示新化老街所獨有之特色。2018 年,臺南市政府更將新化老街周邊劃定為新化歷史街區。但老屋不死,只是凋零。正當我們才接手兩幢百年老屋,欣慰地實踐文化保存與商業相融,以老屋為核心,試圖活化整條街區時,愕然發現,有更多老屋正迅速被剝去內裡,殘存軀殼,原有的空間記憶與故事被抹去了!

延伸閱讀:心痛!台南新化老街80年老醫館變夾娃娃機店

2017 年,我們順利獲得屋主共識,接手經營兩幢老屋,一是長泰西藥房,一是擁有145年歷史的晉發米穀商店,前者轉型為「郡九街庄」,成為在地學、在地故事的傳承場域,以及友善環境農業推廣的直賣所;後者,連結了整個街區的米食文化記憶,看見「米」在台灣生活、文化、農業發展、經濟、政策等面向的重要意義。自此開啟了我們加速保存老街街屋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將以新化歷史街區豐厚的米食文化與資產,串聯梁道故居、郡九街庄、晉發米穀商店與透過募資想再承租的兩棟老屋,聯合舉辦「巡迷」走讀,與「老屋飯桌」,把人找回來,在歷史街區的巷弄中重新感受街區豐厚的生活記憶。

延伸閱讀:新化百年米店歇業 文史團體接手活化


延伸閱讀|長泰西藥房的故事

延伸閱讀|晉發米穀商店與我們的故事

我們是臺南新化的在地青年,有幸在這麼美麗的街區做社區營造,2011~2016年,我們整合30多家在地業者推動觀光產業、優化百年老街區的生活環境、搏命擋下全球第八大農藥廠進駐...等。但即便建立許多成就,當我們回過頭看,新化老街街屋內的文化資產仍迅速的流失,在地故事逐一被抹去,讓我們整個社造工作進入反思階段。


依循「郡九街庄」及「晉發米穀商店」兩間街屋整建的經驗,老街上開始有屋主主動詢問我們老屋整修問題,甚至希望可以將老屋租給我們,保留當地耆老也不捨的文化記憶,同時又能為老街帶來新的氣象。

承租老屋是需要勇氣的,修繕、經營均需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與人力,但這又是迫在眉睫的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我們想藉大家的力量,一起將老屋承租下來,由我們進行老屋故事挖掘與保存,以及空間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後,篩選具文化保存意識團隊進駐,降低青年返鄉的門檻,確實的在新化歷史街區中,找到人、地、產三者間良善的發展模式與正循環。

目前我們已洽談好吉仁堂藥房,將於3/1承租,也有認同文化價值的青年,透過我們積極的溝通與協調,願意返鄉共同為理想而打拼,一起為保留文化資產努力。

在我們承租的晉發米穀商店,有一台極具代表性檜木碾米機,這架檜木碾米機,見證了自1919以來重要的米食文化記憶。在晉發米穀商店,除了恢復社區米店的傳統價值,也將繼續傳承歷史文化記憶,於是修復這台碾米機成了當前要務,它的再次轉動將牽動在地人的心,同時成為極好的文化教育場域。

然而,尋找能維修百年碾米機的師傅並不順利,因機器太老、有許多零件已無工廠生產,且修復過程隨時可能發現新的問題而導致維修成本難以估算,因此,懂得維修的師傅與廠商,大多不願接受這個任務,所幸最後有「敬荃機械有限公司」願意接受這個挑戰,為文資保存盡份心力。在敬荃對碾米機檢診過後,確認脫殼機的輪軸與橡膠滾輪必須再訂製,多處輪軸驅動皮帶必須更新,並做全機大保養,才能確保未來運作的正常與安全性。

接手經營晉發米穀商店後,我們發現「米」是街區重要的文化符號,街區自古早時就米店林立,大腸、肉粿等街邊米製小吃更是當地人的愛食,時常也能聽見耆老們講著與「米」相關的俗語:「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米甕剩外濟」、「相鬥米才煮有飯」、「一粒米、百粒汗」,可見米之於常民生活的意義。

因此,我們想讓新化的「米」在街區中被看見,盤點出新化與「米」相關的空間、物件、職人(碾米師、米行老闆、米食製作者...)、食物等等,運用新化歷史街區中的梁道故居、郡九街庄、晉發米店與透過募資再承租的兩棟老屋,聯合舉辦「巡迷」主題式策展,並串聯五棟老屋及在地文化資產,舉辦「巡迷」走讀,與「老屋飯桌」,帶領人們在歷史街區的巷弄中,感受歷史街區中蘊藏的米食生活記憶,在百年老屋中重新再品嘗記憶中的飯菜香。


新化街區,擁有十分豐富的歷史與人文景觀,像是今時我們仍帶領著遊客,在台南三大名樓的江山樓、觀音亭前的夜市、天一食堂訴說過去繁榮的遙想,街口的販仔間、東邊街巷弄裡的山產巷、西邊街裡的海產巷,老街上的布店、米店、零售店等,往來錯縱的交易頻繁,巷底的醬油廠,先到蕃薯市後 再到打鐵店修理一下農具,拜拜時市場裡的金龍、金水飲食店生意可熱鬧,趕集後到金花點心攤餵飽後再上路,則是一般市井小民的日常。

我們將邀請獨立策展人-吳科毅(麥薾藝術共學堂總監)、身兼博物館人與廣告人-馬幼娟(前朱銘美術館執行長)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尋米plus”米之於生活,延伸至街區生活博物館的策展及藝術創作,以新化老街為種子,為台灣農村記憶拾迷運動做起始,我們將知道米之於台灣、之於 formosa 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延續。讓這一塊土地點燃的星火得以燎原。

         


新化已被指定為歷史街區,正在以更具人文及藝術涵養的方向改變,但商業的作用力也正在拉扯中,我們希望能以在地多年的經驗,在這次的計畫中,以老屋為核心,媒合有志返鄉守護文化的青年來經營,從一間、兩間到五間,串聯起整個街區,提升在地人的街區文化保存意識。

只有當人回來了,故事才能被訴說,我們希望透過這次計畫,不僅承租老屋、完成百年碾米機修復、盤點米食文化資產,最終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讓年輕人回來傳承街區歷史記憶,讓新化歷史街區成為充滿人文氛圍感動的一條街,當您走進這條街時,還能感受到真正的老街生活。

「回家」走入那個年代,走入巷弄,走入常民,接近它、觸碰他,遺忘的將被喚醒,迷失的將被巡回。

巡迷-大目降飯桌仔--耆老記憶中的36攤,包含在地人、旅人的共同記憶及過去400年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積累,邀請大家一起來品嚐屬於大目降記憶中的味道。

預計封街辦桌(視贊助人數,人數不限),邀請大家一起遙想大目降繁華的年代。

風險與變數

  • 1.如果募資未達標,我們會再持續籌資,或尋求企業社會回饋及社會投資等方式,持續推動巡迷運動。
  • 2-1.我們預計承租的第一間老街屋已與屋主談妥,將於2019年3月1日起承租,同時也已媒合了返鄉創業青年於6~8月間進駐。
  • 2-2.而第二間老街屋何時能再承租,則會受到街屋的釋出時間、保存價值、屋主的文化保存意識與配合度等因素所影響,畢竟我們承租老街屋是為了將老屋的故事找回來,守住文化的根脈,並使老屋空間活化為青年創業與地方創生推動的空間,不希望是為了租屋而租屋。
  • 3.所承租的老屋空間,永遠存在是否能永續經營的問題,本次募資幫助了我們在推動巡迷運動過程降低失敗的風險,而在未來,老屋若是欠缺適當的團隊進駐經營,我們將不斷整合在地的公民力量、企業與公部門的資源,持續保存與活化老街屋,形塑新化生活故事博物館。
  • 4.碾米機因為已10多年未運轉,且已百歲高齡,即便整修好,也難以預測可再使用多少時間,或者功能是否能如同全新的一般。無論如何,我們堅信碾米機的修繕對於在地米食文化的復興,及重要文資的保存,有著象徵性的意義,我們將盡力讓它至少能產生文化體驗教育的價值,使得下一代能領受到祖先們的智慧,並得到啟發。